双相情感障碍,亦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情绪在极度高昂与极度低落之间周期性波动的疾病。
常有人误以为躁郁症仅是烦躁(焦虑)与抑郁的结合,实则不然,它指的是“狂躁”与抑郁的交替或混合出现。
此病症的根源在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异常作用,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与环境无直接关联。
尽管一旦患病,这些障碍将伴随终身,但通过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为患者带来希望。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通过药物、心理治疗(谈话疗法)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综合治疗获得益处。恰当的治疗能使患者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亲友而言,面对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甚至危险行为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担心处理不当会加重病情。
在提供帮助和支持之前,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至关重要。
患者分享的情绪体验揭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我突然泪流满面,不想出门面对朋友。”“我”“在地铁觉得路人都用仇视的眼神望着我。上,有人踩了我的脚,我有一股强烈的愤怒和怨恨。”“我认为自己能力最强,只有我能设计出完美的方案。”“我想通过自杀来让他们知道他们有多可恨。
这些恐惧源于患者婴幼儿时期的心理创伤,使他们时常感到受到威胁,必须严加防范。为了抵御这种无力感,患者会表现出自我膨胀的躁狂症状。
在狂躁发作期,患者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表现出攻击性和毁灭性,仿佛内心充满力量,能够击退所有危险。
然而,当狂躁状态消退,患者会产生强烈的罪疚感,认为自己伤害了滋养自己的人,陷入抑郁状态,感到哀伤、情绪低落,丧失活力,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患者,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心理防御机制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用来抵抗外界压力和人际冲突对精神世界造成的威胁。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生理心理的成熟,心理防卫机制也会不断升级,以适应社会,捍卫精神健康。
狂躁发作期的表现与防御机制
外在表现包括精力旺盛、过度活跃、情绪高涨、思维奔逸、语速飞快、判断力低下、购物狂、性欲增强等。
此时,患者主要运用“否认、分裂、投射、全能感”等防御机制来抵御内心的焦虑。
否认是将危险想象为不存在,隔离在意识之外;分裂是将人分为完全敌对或完全亲切两类;投射是将自己的情感、冲动归结在他人身上;全能感则表现为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感觉。
抑郁发作期的表现与防御机制
外在表现包括思维迟缓、心境低落、意志行为缺失、无助、无望、无用感、自责、自罪、自杀念头等。此时,患者主要运用“内摄、与丧失者认同”等防御机制。
内摄是在脑中建构关于他人的形象,作为想象和情感的靶目标;与丧失的客体认同则表现为患者认为自己伤害了被内摄的客体,导致客体丧失,伴随着这部分丧失而表现出失去活力、兴趣低落等症状。
作为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了解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期的心理状态和防御机制运作特点,有助于我们提供更好的陪伴和支持。
首先,要保持外部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稳定,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接纳患者在狂躁发作时的表现,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
其次,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每天记录患者的想法、行为和情绪,及时指出危害自身的行为,讨论安全健康的替代方式,提升患者对情绪的辨识与觉察能力,鼓励患者规律用药和作息,投入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工作与学习中。
在持续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共同作用下,患者会体验到更多的安全和信任感,躁症发作的频率和强度也会降低。
同时,患者也会逐渐减少使用否认、分裂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心理机制,逐渐开放自己的情感,发展出较好的自我反思能力和现实适应能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179 测试
免费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