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情绪最易摧毁情感联结?答案是失望。
失望,这一词汇对于任何情感关系而言,都如同一记重锤,意味着深切的否定,既否定了个人在关系中的投入,也否定了共同经历的价值。
你是否还记得,在哪一刻,你的内心被失望彻底占据?
是当你满怀期待地计划与朋友共赴一座城市旅行,最终却只能目睹他们与他人的同行身影?
还是当你因争执与朋友疏远,却反被母亲责备为过错方?
又或是,在无数次的情感交流中,你始终未能听到渴望的话语,得到满意的答复,直至失望累积成山,无法承受?
在情感的迷宫中,许多人都不幸陷入了失望的循环,如同困兽,拼尽全力却难以逃脱。
这种在情感中反复受挫、持续感到失望的情绪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缘由。
难以割舍的有毒关系
为何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是成为受伤的那一方?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过度取悦他人,实则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爱的深切渴望。
这种对关系的过度依赖,使我们即使身处有害的关系中也难以自拔,即便清楚这段关系只会带来失望,也依然不愿放手。
例如,在恋爱关系中,一方可能会不断忍受对方的言语攻击和情感忽视,只因害怕孤独和自我怀疑。
这种过度依赖,让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出失控与焦虑,因为他们将过多的情感能量和自我价值都寄托在了对方和这段关系上。
童年创伤的深远影响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和人际关系模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得到足够父母之爱的人内心的情感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他们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容易陷入对爱的过度索求或恐惧失去的状态,对朋友关系也异常敏感。
一旦朋友因故暂时忽略了自己,就会陷入被抛弃的悲伤情绪,认为朋友对自己不够好,进而对友谊产生失望。
或者,即使明知朋友只将自己视为备选或利用对象,也难以割舍这段关系。
这种牺牲式的“付出型人格”,正是童年缺爱的结果。他们习惯性地牺牲自我以满足他人,却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失望因此反复上演。
培养主体感,逃离失望沼泽
在破坏关系和心理健康的情绪中,失望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我们对自己的信心,将激发他人对我们的信任。”
相反,频繁的失望就像在关系土壤中播下荆棘,不断磨损双方的信任与耐心。
从对孩子的不听话感到失望,到对朋友的失信感到愤怒,再到对伴侣的不体贴感到心寒,每一次失望都在消耗着情感账户的余额,直至关系枯竭。
要跳出失望的泥沼,关键在于培养“主体感具有主体感的人,能够充分信任自己的内在体验,在关系中做到“我觉知、我选择、我负责”。
培养主体感的第一步是学会敏锐地觉察失望情绪的产生。
这需要个体保持高度的自我觉察,在情绪涌动的瞬间暂停习惯性的反应模式,深入探究情绪背后的思维认知。
例如,当对朋友的一次未回复消息感到失望时,应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期待。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明晰自己在关系中的期待是否合理,从而调整认知,避免不必要的失望。
爱是自足,而非索取
在与父母相处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和成熟。父母也是凡人,他们的爱可能不够完美或精准,但这并不意味着爱不存在。
我们可以从父母那里获得情感支持,但不能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避风港”。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言:“爱是一种自足,而非索取。”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不仅要被理解,更要主动去理解父母的工作、社交和个人生活。同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关系。
等价交换”的思维是一个大在朋友关系中,坑。因为感情关系中讲究的是情绪价值,而每个人的经历、感受和喜好都不同,付出和得到无法准确量化。
因此,期待“等价交换”或“单方面索取”都是不可取的。友谊和社交关系应建立在相互欣赏、支持与陪伴的基础上。
我们不能因为朋友在某件事上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心生抱怨。相反,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在给予和接受中找到平衡。
在情感关系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且平等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和生活轨迹。
因此,我们不应期待任何人成为自己情感或情绪的“避风港”。一旦对某段关系产生了过高的期望或依赖,就必然伴随失望。
为了避免陷入反复失望的循环,我们应学会自我负责、自我关爱,并以真诚、平等的心对待他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79 测试
免费测试
437 测试
免费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266 测试
立即测试
974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