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1-05-30 10:36:07 成长心理

为什么我不写“如何培养有钱的孩子?”

很简单,因为我没钱。

我自己都没钱,不能让孩子成为富二代,还要舔着脸皮指望孩子成为富一代,我成为富一代他爸,我做不出来。

我想挣钱我自己去挣,挣不到就认命,我不指望孩子。

我也不会阻止孩子去挣钱,孩子能挣钱是他的本事,但我不会要求他为了我去挣钱,在他幼小的身躯上还要背负上我的需求,他为自己挣钱就可以了。

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钱是他实现自己目的和价值的工具,钱不罪恶也不神圣,仅此而已。

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有没有钱可以验证。晒一下银行账户余额,看一看家里几套房子,开的什么车,有钱人的光芒就像指缝里透出来的钻石的璀璨,挡都挡不住。

幸福感不一样,幸福感是个很主观的东西。你问我幸不幸福,我说幸福就是幸福,说不幸福就不幸福,这是我自己的体验,跟你没什么关系,你也无法验证。

所以,要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人对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你自己感到幸福吗?如果你还不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下面有一个简单的测试可以帮你。这个测试由壹心理网站提供,叫做总体幸福感量表(简称GWB),由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就可以测试了哦。

幸福感和钱有关,但钱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果幸福感主要来自于钱,那反而简单了。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变得可以量化,想提高幸福感就去多挣钱,“成功学”、“厚黑学”成为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心理学家想搞清楚,到底什么因素,对我们的幸福感影响最大。哈佛大学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和他的前任研究员,进行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

他们在75年的时间里,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年复一年,持续了解这些人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记录数据并分析比对。

当他们的研究对象步入80岁时,他们会回顾研究对象的中年生活,看能否预测哪些人会在八九十岁时过得幸福健康,哪些人不会。

瓦尔丁格教授把研究对象50岁时的所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将如何老去的,并不是中年时的胆固醇水平或其他生理指标,而是他们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那些在50岁时满意度最高的人,在80岁时也是最健康的。

另外,良好和亲密的家庭关系能减缓衰老带来的痛苦。参与者中那些最幸福的夫妻告诉我们,在他们80多岁时,哪怕身体出现各种毛病,他们依旧觉得日子很幸福。

而那些婚姻不快乐的人,身体上会出现更多不适,因为坏情绪把身体的痛苦放大了。

这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幸福和健康。

从这个研究里,瓦尔丁格教授得出了两点结论。

第一,社会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

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与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幸福,更健康,更长寿。

第二,人际关系数量不能代替质量。

整天吵吵闹闹,对健康是有害的。比如成天吵架,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或许比离婚还大。而关系和睦融洽,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研究证明,日子过得最幸福的,是那些主动与人交往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就是要培养他们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问题在于,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发生在孩子和其他人之间。

我们其实没有办法直接对关系工作,不能直接去改善一段关系,我们只能培养孩子身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人格特质,使他有能力去经营一段好的关系。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兰迪·拉森和戴维·巴斯,在其合著的《人格心理学》中提到,人际关系可以用高外向性与低神经质性来预测。

高外向性包含好交际、主动、活泼、无忧无虑的特点,他们是派对动物,喜欢聚会,喜欢交流,从社交中充电。

低神经质的人情绪稳定,镇定,平静,对压力事件反应慢,情绪唤起程度不高,在痛苦事件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高外向性驱使孩子主动去接触不同的人,低神经质帮助他们感受到更少的痛苦,在社交中遇到挫折后,也能迅速恢复,并不会对社交失去信心。

想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孩子需要具备高外向性与低神经质性这样的人格特质。

现在问题来到了,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孩子高外向性与低神经质性呢?

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心理咨询师代桂云研究得出,在家庭养育中,有两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关注,一个是情感,另一个是规则。情感剥夺和规则缺失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人格障碍,被称为“关系中的麻烦制造者”,他们很难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情感与规则就像家长手里的一双筷子,家长教育孩子就像用筷子给孩子喂饭。

情感与规则配合的好,筷子能顺利挑起食物,孩子吃饭不费劲,长得好;两者配合不好,筷子经常夹不起东西,孩子没饭吃,自然长不好。

情感是人最原始的体验,情感的通路顺畅与否,对心身健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情感是我们理解彼此的基础。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愿意花钱进电影院,看一场明知道是虚假的悲剧,并为之留下真诚的眼泪。

这里面故事是假的,情感是真的。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人表达自己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笑不露齿,掩面轻笑”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情感。

而这种压抑,常常带来很多问题。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一个理论模型是:症状 ← 情感 ← 愿望、创伤

这个模型的含义是:症状下面是压抑的情感,而情感的背后,则是未满足的愿望或创伤的记忆。

在很多被心理症状困扰的人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情感的体验与表达方面出现了问题。

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他们完全无法体会其他人的感受,他们也没有内疚、后悔、悲伤等感觉。所以他们伤害起人来跟切一个西瓜差不多。

你切一个西瓜会为西瓜的破裂内疚吗?会觉得自己不该切这个西瓜,并为之感到后悔吗?你不会。

反社会型的人犯罪之后也不会有内疚和后悔的感觉。

但这不是天生的。我们天生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只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些情感混在一起,是一片混沌。

人对于情感的体验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动获得的,它需要得到他人的反馈、回应和确认。

当婴儿一种模糊的情感得到母亲准确的回应,那么,婴儿的情感开始分化,情感与言语之间的联系一一建立,婴儿逐渐地能够用言语去命名情绪,进行情感交流。

恰当的情感互动环境有助于情感的分化和识别,发展出对情感的接受性态度。

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创造出这样的情感互动环境,及时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反馈,并帮助他们进行情感的识别和命名。

我们想象一个婴儿,他刚吃完奶,心情很好,手舞足蹈。

他朝妈妈微笑着,发出眼神的、身体的、声音的信号,他渴望一种人性化的回应。

如果他遇到了一个没有回应或者反而大声责骂他的母亲,那么,这种愉悦的情感没有被母亲共情的回应,婴儿感到受挫,高兴很快地消失了,留下困惑和不安的感受。

同样,当他痛苦时,他试图通过表情的、声音的、身体的信号向母亲求助,如果母亲面无表情,或者惊慌失措地反应过度,那么,这些痛苦可能会转化为强烈的恐慌,或者变成一种麻木的状态。

得到父母及时、恰当情感反馈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曾被良好的对待,所以他们可以深刻理解他人的感受,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链接,表现出温暖、亲社会性的特质。

如果说情感是本我的需要,规则就是超我的需要。

没有情感不行,太强烈的情感也不行。

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顾城,在新西兰砍死妻子,自己也上吊自杀。

他的情感肆意流淌,没有规则的束缚,留下了动人的诗歌,也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小时候的规则,是明确的。

“不要碰插线板”

“作业没做完不准吃零食”

“晚上8点必须回家”

长大后的规则,是魔幻的。

“看病没有专家号了,但找黄牛就有。”

“买彩票的以为自己能发财,卖彩票的也以为自己能发财,结果管彩票的发了财,还被抓起来了。”

“谈恋爱时男生动手动脚禽兽不如,不动手动脚不如禽兽。”

面对这么魔幻的规则,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规则是保护,也是限制。

这就决定了,孩子的行为要有界限。在界限内,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本身,给孩子赋权,界限外,坚决制止。

其次,规则要持续执行,不能反复变化。

反复变化的规则只能让孩子无所适从,无法建立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觉。

再次,给孩子定立的规则,父母也一定要严格遵守。

你让孩子吃饭不能看电视,那么你也不能看手机或者电视,投入到共同的餐桌时间,才能确保规则的有效性。

你让孩子工作的时候不能打扰你,那么你也不能打扰正在投入玩耍的他。

你让孩子玩完玩具归位,那么你也不能把东西乱扔,整齐有序是你和孩子共同的目标。

共同遵守的规则,才有力量,也加深了亲子之间的链接。

如何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

是不是听起来很复杂?

要及时给孩子情感回应,回应还要恰当准确,要制定和遵守那么多看起来都头晕的规则。当父母怎么这么难?

我想给父母们一些支持。在孩子的教育上,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怎么教更重要 。

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不是逻辑思考。

你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孩子感受到你的努力,他也会跟上你的步伐,成为像父母一样好的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60分就是100分。没有完美的父母,足够好就是最好。

温尼科特倡导“足够好的妈妈”。对一个孩子来说,“足够好的教育”或许有一个简化的标准,就是你给予孩子的爱和规则,不会过度,也不会缺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最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