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婚姻仿佛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渴望进入,城里的人却渴望逃离。
在十多年的婚姻旅程中,近几年来,我心头那股“想要逃离”的念头,如同不合时宜的野草,肆意疯长。多数时候,我只能靠不断降低对彼此的期待,来勉强维持城内的那份宁静。
为何会感到不适,却仍缺乏逃离的勇气?我想,归根结底,是源于一个“怕”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既扎心又现实的话题:在夫妻关系中,谁更惧怕离婚?
01离婚的代价,向来高昂
对于男性而言,这笔账主要涉及经济和社会层面。结婚时,彩礼、房产、车辆,几乎耗尽了两代人的积蓄。一旦离婚,这些前期投入便大幅缩水。尽管《婚姻法》如今更注重保护婚前财产,但婚后共同奋斗的成果仍需分割,未来的抚养费更是不可逃避的支出。
更现实的是,离婚后生活成本将大幅增加。一个人的收入难以支撑整个家庭,若再组建家庭,又将是一场巨大的经济消耗。除了金钱,还有社会层面的无形损失——在许多人固有的观念中,“离婚”这一标签,或多或少会影响男性在职场和社会圈中的声誉与信任。
而对于女性,这笔账则融合了经济和情感,更加沉重。
大多数女性在生育和抚养孩子的几年里,事业往往被迫停滞甚至倒退。若选择成为全职妈妈,便意味着主动放弃了经济自主权。离婚,对她们而言,意味着瞬间失去生活保障。
而最令人心痛的,是孩子。许多母亲因经济能力有限,在抚养权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那种与骨肉分离的恐惧,足以让她们咽下所有委屈,继续在压抑的婚姻中忍耐。此外,社会对离婚女性的审视,依然比对离婚男性更为苛刻,她们想要开启新的幸福生活,道路充满挑战。
由此可见,在“怕”的层面上,男女看似平等,实则各自面临不同的深渊。
02究竟谁更怕?答案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许多人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一方,更害怕离婚。
这话不无道理。经济无法独立,离婚便如同坠入深渊,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前景自然黯淡。
但我想说,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谁在婚姻中“受益”更多,谁就更害怕离婚。
这里的“受益”,不仅指经济上的依赖,更包括生活、情感上的全方位“被照顾”。
那个一直被照顾的“巨婴”丈夫,离婚后,谁为他洗衣做饭,打理生活?那个一直被宠爱、从不分担家务的妻子,离婚后,谁还会包容她的一切?他们的生活质量将大幅下降,因此他们害怕离婚。
反之,那个在婚姻中长期付出、身心俱疲的一方,反而不会那么害怕。
我最近读了一本日本女作家写的《只是离婚而已》,书中的主人公澄子,在得知高中女同学的丈夫去世后,第一反应不是同情,而是羡慕——“她不用再照顾像巨婴一样的丈夫,可以潇洒地过单身生活了。”
这一刻的“羡慕”,真实而残酷地揭示了:那个在婚姻中不断消耗自己的人,早已在心中“离婚”了。对他们而言,离婚不是失去,而是解脱和减负。
03最好的婚姻观:既相依为命,又随时准备分道扬镳
看清了这一切,我反而感到释然。既然我永远无法成为婚姻中那个“躺平”的受益者,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
我不再把所有精力和情感寄托在对方身上,而是开始读书、学习、尝试副业。我不再奢求婚姻能给予我所有的安全感,因为我知道,想要的东西,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争取。
这并非是为了随时准备离开,而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种“可离力”——一种随时能摆脱糟糕关系的能力,一种即便独自一人也能过得很好的底气。
当我银行卡里的数字逐渐增加,当我的内心因修炼而变得更加强大,我发现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更加从容。我不再患得患失,不再恐惧不安。
因为我知道,当我不再害怕离婚时,我才真正获得了经营好婚姻的智慧和底气。我不再是那个饿着肚子经营面包店的人,而是那个面包店的合伙人,拥有随时上桌谈判或体面离开的权利。
婚姻很重要,但它绝不应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人生是一片广阔的旷野,而非一条固定的轨道。唯有自己强大,才能进退自如,始终将人生的方向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15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
517 测试
免费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