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打的孩子
之前热搜上有这样一条新闻——“韩国政府收回家长处分权”。
这时,大家都问:“政府还赋予家长打孩子的权力吗?”
在热搜这个平淡无奇的新闻背后,是成千上万被虐待的韩国儿童。
从2001年到2017年,韩国虐待儿童的报告增加了至少十倍,达到22,386起,其中77%是儿童的父母。
正是其中一起令全国震惊的虐童事件推动了这项法案的修订。
去年6月,韩国警方逮捕了一名40岁的女子,指控她将男友的儿子锁在行李箱中长达7个小时,最终导致男孩窒息而死。
该女子坦承,这样做的唯一原因是“他很调皮”。
然而,体罚致死绝非偶然:
去年,一名37岁的妇女杀害了她4岁的女儿。
警察到达现场时,发现女孩一丝不挂地躺在冰冷的浴室里。
女孩的母亲用搅拌机几次击打女孩的头部后,将她扔到浴室地板上,造成二次头部外伤。四个小时后,女孩死了。然而,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却只有——个女生尿床。
在韩国,学校也有惩罚学生的权利。然而,一名学生录制并上传了一段教师用木剑殴打学生的视频,引发了一场全球辩论,并推动了该法律的修订和完善。老师的处分权也在2010年被取消。随着更多的暴行被曝光,韩国政府和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2、父母可以打孩子吗?
1960年韩国修改民法,赋予父母“符合社会习俗”的惩戒权,本意是帮助父母补习,却被误认为是国家对棒子教育的肯定。
起初,老师和长辈只是暴徒,但后来他们发展成打屁股和打头.
渐渐地,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变得麻木,甚至孩子也习惯了被虐待。
体罚越来越严重有一个原因:没有社会干预。
很多网友反映,韩剧(包括偶像剧)能感受到韩国人的暴力倾向。父母打孩子很常见,长辈打晚辈也很常见,一般都是头。
这也能反映出打骂在韩国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
因此,这项立法修正案虽然是对儿童保护事业的进一步推动,但却遭到了很多家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强烈反对。
在去年对1000人的调查中,近80%的人同意体罚是必要的。
韩国很多父母不仅认为孩子太任性,不打不听,还认为孩子是个人财产,如何管教父母说了算。
在韩国的一次街头采访中,中年受访者认为体罚不文明,但可以理解。
一位阿姨说,孩子经常在外面玩耍,很多时候忘记了回家的时间,之前可能会发出几次口头警告,但后来觉得口头警告没有威慑作用,只能动棍子。
“有时候我不做是因为我知道那是错的,但是我觉得我不应该做是因为我受伤了。”
但是,年轻人认为体罚就像欺凌,不仅可以让他们改正错误,还可以让他们与父母疏远。
中国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法案。
在新浪,很多博主发起了“父母能打孩子吗?”“环球博物馆”和“国家商报”赞助的近40%的选票认为“可以”。
3、为什么棍子教育没用?
之前的虐童案是一种极端的惩罚;
然而,大多数父母使用普通的惩罚。
这些父母大多要工作,要照顾孩子,还要处理各种琐碎的家务。通常,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多少耐心和精力。
对他们来说,纪律处分是快速结束孩子问题的有效手段。
如果父母只会在不会教的时候动粗,是吗?
答案是否定的。
结束问题不代表解决问题。
临床心理学博士劳拉马日本京都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认为,当孩子做错事或有负面情绪时,父母会使用体罚,这不仅没有用,甚至会对孩子的个人成长产生相反的影响。原因如下:
(1)体罚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
因为体罚会让孩子专注于“被惩罚”的痛苦情感结果;
而不是做错事,反而会导致不好的事实。
比如孩子伤害了同学,被父母惩罚,他只会觉得很痛苦,不会考虑被他打的孩子的痛苦。
这样,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逃避,撒谎,减少被惩罚,而没有考虑错的行为本身有什么错。
(2)体罚不仅能阻止错误的事情,还能让孩子重复同样的错误
很多孩子本性并不坏,只是偶尔做“坏事”。
但是过度的惩罚就像告诉他们你是个坏人。
如果孩子经常收到这样的暗示,会不自觉地内化这种观点,认同父母——说我是坏人。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要警惕“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个坏人,你会做更多的坏事,以使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一致。
令父母头疼的“孩子之王”,往往是越打越毁。
(3)体罚压抑儿童情绪,助长暴力
当孩子受到体罚时,他们看到的是父母可以随意使用暴力,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合法的手段。长大后更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很容易进入暴力关系,反复经历“殴打”,因为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是熟悉的、正当的。
在《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饰演的阿祖出身名门,但从小被父亲拳打脚踢,逐渐积累起对警察的仇恨。
后来他找了几个同伙开始了杀警察的游戏,造成了无数伤亡。
最后,为了不被父亲带领的警察抓住,他选择了自杀。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偏激,但是高压教育的结果大多注定是两败俱伤。
此外,暴力会滋生或放大儿童的恐惧。为了逃避恐惧,可能会导致幻想、噩梦、分裂、神游等等。
4、不要用惩罚来“保护”孩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社会殴打”。
这里的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而是一个屏障。
体罚是变相屏蔽,阻止孩子真正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父母要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懂得放下,让孩子“一个人做事”。
李松蔚老师分享了一个例子:
一个小学生在家写作业太慢,她妈妈想让他快点写完。她可能会说:“以你的速度,你不可能在晚上10点完成。要不要睡觉?”!"
孩子害怕,不是因为写不完作业,而是害怕被妈妈打骂。所以一旦父母疏于管教,孩子立刻变回不愿意做作业的状态,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父母的事。
但如果我妈换个方式说:“你要注意作业的速度,不要10点就做,按时睡觉。”
孩子们可能第一次感到如此快乐,以至于他们不必做作业。
但是第二天回学校,就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然后孩子就会意识到作业没做好的后果是这样的。
为了不被批评或嘲笑,他会有意识地调整作业的速度。
很多孩子觉得不写完作业无所谓,不是因为对老师的批评免疫,而是觉得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的。
只有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的区别和界限,从而做出判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到两件事:信任和尊重。
5、尊重是最重要的导师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越大越难养。随着自我意识的上升,父母说要去东方,其实就是去西方,真的很头疼。
父母不想打骂,不想管教,只是不敢让孩子犯错。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手段不是惩罚,也不是奖励,而是信任和尊重。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惩罚或奖励的本质是“垂直关系”的产物,——你抬头看低位,我低头看高位,我优于你,所以你听话我就表扬你,不听话我就惩罚你。
这种垂直关系是压迫性和剥削性的,会阉割孩子的自我独立。
很多孩子吵闹,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发言能得到关注和尊重。
如果不使用奖惩,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阿德勒的回答是:像两个平等的人一样互相尊重。
你首先要相信孩子在成长,有基本健全的人格。
尊重的视角是正面的。
我们比孩子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引导。
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情绪,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帮助他们成为更健全更成熟的人。
不:“你怎么能这样?”
而是“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当孩子觉得自己不是被大人管教控制,而是来帮他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受到尊重。
他不会通过说傻话、做傻事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会放下对抗的态度,倾听和思考长辈的话。
这样你就不必通过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而是变对抗为合作,和孩子一起解决眼前的问题。很多长辈看不起孩子,尊重孩子,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所处的班级环境比较严格,很难一下子改变观念。
但是,如果长辈稍有改变,孩子也能感受到。请相信这个。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培养的一门学科,双方都要独立成长。
6、最后
刑法教授罗翔在儿童家庭暴力第一期的视频中说:
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礼物,只给父母暂时保留。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随意打骂;
不要试图坚持,因为孩子终究会长大;
我们不质疑父母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爱,但落后的法律需要修正,过于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需要重新审视。
毕竟,重要的不是体罚合法化,而是体罚不再需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66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