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
“我从前没有朋友,别人都不带我玩儿……”一个14岁的呆萌小伙子说。
“可能导致我抑郁的原因里,人际关系能占80%……”一位20岁的软妹学霸说。
“与别人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不论如何也对不上……”
“他这么说,我就感觉很烦躁,但具体为何烦躁,我也不知道……”
“和陌生人社交对我很困难,因为我对她一无所知,无法判断应该说什么对的,就很紧张……”
“人际关系很重要,它给我们带来了爱、陪伴和支持。”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将自己的情绪问题归因于人际关系中的挫折,更多的患者因各种人际交往问题而苦恼。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呵护”。但是,帮助青少年及成人学习靠谱人际交往技巧的资料并不好找。找到的,常常不是幼儿读物,就是厚黑学教材。这里,笔者想结合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中的人际技巧和人际静观课程(Interpersonal Mindfulness Program, IMP)中的相关练习,讲一讲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中的“人”,既指对方,也指自己。因为,良好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是理解自己和对方都是“人”。具体来说,首先,人际关系的双方拥有相同的权力、尊严,类似的情感反应。一个行为,自己或对方做的对不对,常常只需要调转身份就能轻松识别。其次,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应对自己和对方都保持觉察,可以练习在交谈中把注意力大致平均地分配在自己和对方身上。
如何才能做到呢?下面介绍几个可练习的方法。
01
观察他人,观察自己
观察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以及用词,来确定交往中其情绪和状态。
观察自己:同时,在谈话中观察自身的感受。你需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些什么?你是否需要改变双方之间的交流进程?你对正在进行的谈话有着怎样的感受?
这里,了解自己的体验和需要,有时是一个难点。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练习,提升了解自我情感和需要的能力。
方法一:决策树
首先,问自己,你现在的感觉是好还是坏?痛苦还是愉快?如果感觉好,是否更像是满意、激动、性吸引、爱/倾慕、满足、喜悦、憧憬或饱满?如果感觉坏,是否更像是焦虑、恐惧、愤怒、怨恨、悲伤、痛苦、伤害、气愤、厌恶、困窘、羞愧、内疚、渴望、失落、孤独、空虚?如果你不能理解以上这些描述情绪的词语的具体含义,可以查找关于这些词的描述性定义来学习情绪。
方法二:暂停
你是否曾经遇到这种情况?面对一个要求或者提议,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就稀里糊涂的答应了,等反应过来才发现是一个大坑,或者是自己根本不想做。在充分练习之前,我们常无法第一时间抓住心中的闪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时,你可以尝试刻意去“暂停”,了解当下的情绪,再使用智慧,做出回应。比如,面对前面的情况,你可以如实表达,“不好意思,我可能需要想一想,再给您回复”,“我好像没有特别理解,您能再说一下吗”……
人际静观中的暂停练习可帮忙增强这一能力,做起来很简单,在日常遇到他人,讨论问题时,注意留意自己心中浮现的是紧张还是兴奋,尽量在心中暂停来观察任何愉悦、不快或中性的感觉。
02
关注交流的当下
我们都曾有这种经验,在会议/课堂/查房中,为了思考自己的发言而根本没听到讲者在说什么。在人际交流中,应全身心关注眼前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而不是思考接下来你要说什么,或者沉浸在回忆里。不关注当下的交流过程,可能引起错过对方的信息,错过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出不恰当的情绪,对对方的情绪缺乏预见。
下面这个正念聆听练习可以用来锻炼交流中如实关注当下的能力:
两人相对舒适坐好,拟定题目,选一人先说,先说者讲述1-3分钟,这个过程中听者只是聆听,不允许打断或回应;然后静默1分钟;再由听者复述刚才听到的内容。随后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倾听或表达的能力。
03
理解人的共通性
正如前面所说,要“善解人意”,需要深入理解大家都是人,理解人的共通性。尤其是面对孩子、父母、爱人、领导等关系紧密却有时冲突很大的关系时,提醒自己对方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会有人的理智与情绪,也有人的固执与灵活,常常非常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
323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