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家」,你会想到什么?
妈妈柔软的手,满桌冒着热气的饭菜,深夜为你留的那一盏灯?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家」都如此温暖。
前两天刷知乎,看到一个话题:
什么时候,你发现女孩长大就没家了?
千万人浏览,上百条回答,条条扎心。
有人说:是想给自己房间换新窗帘,爸爸问「你难道要在这里住一辈子」时;
有人说:是涨工资了,汇报喜讯,却听到「有什么用呢,反正以后都是别人的」时;
有人说:是拼命挣钱给家里盖新房子,回家一看,爸妈根本没有给自己留房间时……
还有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离婚后回娘家,被父母骂「丢脸」,大过年的拖着行李,半夜到处找酒店。
同样是十月怀胎,一把屎一把尿地亲手带大。
为什么有的姑娘,从小被捧在手心;
有的女孩,却注定只能「寄人篱下」?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女大无家。
01
长大后没有家的女孩
其实从小就没有
你能想象因为补牙要160,你妈不愿意给钱,当场走人吗?
你能想象你妈用全世界最恶毒的话骂你,只因为心疼160块钱吗?
你能想象你哥、你爸骂你「没价值」,想方设法赶你出家门吗?
如此窒息的一幕幕,都是这名女孩的亲身经历。
她牙疼了很长时间,一查已经坏了5颗。得知补牙最便宜要160,妈妈转身就走。
女孩在医院强忍住眼泪,打电话给爸爸要钱,结果爸爸说:
别补了,补个P。
结果回到家,又听到妈妈最不堪入耳的咒骂。
女孩爆发了:
没钱为什么生二胎?重男轻女你不配当妈!
当晚,女孩被全家人围攻:妈妈操起东西打她,哥哥骂她「没价值」,爸爸怪她「别老烦我」。
原来,女孩高三那年,父母掏空积蓄给哥哥买房。
从那之后,她的家变成了哥的家,父母的钱变成了哥的钱。
她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网友心疼得破防了:
无独有偶。
我有个朋友,在父母的偏心下忍了30多年。
直到某天回家,发现原本自己的衣柜,塞满了父母和哥哥的用品。
属于自己的床上,也叠上了哥哥结婚要用的红被。
那是我家啊!
看到那一幕后,她说自己像一条疯狗,追着父母哥哥咆哮。
最终,房子还是给了哥哥,她勉强保住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
但嫂子不给她好脸色,吃饭时也故意不叫她。
自己把他们当最亲的人。殊不知在他们未来的规划里,根本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看透了如此残酷的真相,任谁都要心寒的吧。
那么父母做到一碗水端平,或者身为独生女,是否就能避免「无家可归」?
很可惜,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因为「女大无家」之苦,不只来自显性的不公对待,也来自一些隐性的忽视。
在一期房树人课程里,老师向我们展示一位来访者的画:
大大的房子外,站着一个小小的人。
图片仅为示意
看到那副画时,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意象:
一家人围坐着暖炉吃火锅,留她一人在屋外,被冷风吹到彻骨。
老师告诉我们:
这位来访者的父母,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从不关心她的内心。
朋友送了一只仓鼠,被她养死了。她哭着找妈妈,想一起把仓鼠好好安葬。
没想到妈妈啧了一句「真晦气」,一把将仓鼠还温热的身体,丢进垃圾桶。
来访者说:
我感觉自己的一部分,跟那只仓鼠一起,被妈妈丢掉了,在垃圾桶里腐烂发臭。
难怪有人感叹:
那些长大后没有家的女孩,其实从来都没有家,小时候也没有。
从始至终,她们都是无家可归的「弃儿」。
02没有凳子的女孩
一生都在找凳子
家,这个简单又复杂的字眼,到底意味着什么?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家是一个人的「心理氧气」,事关我们的生死存亡。
精神动力理论也认为,家连接着孩子的情绪感受,是最重要的「安全基地」。
什么是安全基地?
从空间上来说,是你感到脆弱时第一个想去的地方;
从关系上来说,是你情绪崩溃时第一个想要去见、并希望一直在你身边的人。
安全基地,就像是士兵在前线溃败后,依然可以后撤和补给的地方。
它是不会沉没的小岛,是一个人心灵最后的港湾和防线。
而如果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
一直依恋的安全基地,原来并不安全,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
那么在安全感分崩离析,内在碎裂耗竭之下。
有些人就会对关系彻底悲观绝望,从此彻底封闭自己。
而另一部分人,则会玩起「抢凳子游戏」:
空出娘家的凳子,给兄弟的老婆坐,再去抢夫家的凳子;
如果离婚,就得再嫁,抢新的凳子。
为了三尺落脚处,她们必须为那些注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战斗」一生。
然后在一次次的托付和失望中,发现自己终究身如浮萍,「无枝可依」。
凤凰网就采访过一位「生来没有凳子」的女人任雪萍。
当初她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招婿入赘,得到了包括弟弟在内的全家支持。
后来,弟弟要结婚,弟媳要求她和丈夫、孩子搬出这个家,也得到了全家支持。
因为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已婚女性随夫家,如果家里有兄弟,就不能申请宅基地,也没法盖自己的房子。
为了让儿子娶媳妇,父母把房间都锁上,父亲和弟弟主动「遗忘」了她,而母亲更是没有好脸色,开始「敲敲打打」。
最让任雪萍痛苦的是,没人觉得赶她走有不对,还反问说:
咱村这么多女人,给你批了宅基地,也得给她们批,批得过来吗?
女大无家,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03
给自己造一把伞
那么,现在问题回来了:
如果挣脱不了结构化困境,改造不了父母的观念。
无家的女孩们,到底该怎么办?
28岁之前,我身边未婚姑娘们纷纷买房。
不但买房的年纪越来越小,有人大学刚毕业啃两年馒头,攒出一套一居室;
而且买房的路子越来越野,有人在房地产行业干到销冠,全款买了公司的大平层;还有人像新闻里那样,干脆住进了毛坯。
《中国日报》有一则报道:
这几年,越来越多女性加入买房行列,4年内人数飙升17.9%,单身女性成为买房主力军。
我深深地理解这些女性,也无比敬佩。
啃馒头的朋友,从小被父母骂「赔钱货」;
当销冠的姑娘,母亲没有工作,还长期被家暴。
她们都曾是没有伞的孩子。
可如今,再也不惧风雨。
还有一名朋友的经历,则更加戏剧性:
她攒钱多年,好不容易买了房。
结果住进去没多久就抑郁症复发,天天躺着起不来,连上班的力气都没了。
我半开玩笑对她说:
你现在有伞了,不用淋雨了,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痛苦了。在自己家里,怎么宣泄都是安全的。
朋友深以为然。
在这座属于自己的家里,她终于可以允许自己低功耗运行了。
不止年轻人有这个觉悟,很多中年人也看透了。
《梦想改造家》有一期,5名阿姨组团在丽江买房,被设计师一番改造,建成一栋风景秀丽的养老胜地。
一位阿姨说:
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我们就一起搭伴。
为了找到理想的家,她们跋山涉水走遍无数村庄,才找到这套房,还自己动手改造了一遍。
最终呈现的效果,把评论区无数人羡慕哭了:
太美了!我也要和闺蜜抱团养老!
当然,买房只是一种途径。
也有很多女性走了另一条路:
关注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喜欢的人来往,把生活打理得更有滋味。
交一个真诚以待的朋友,谈一场获益匪浅的恋爱,养一只猫,撸一条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不是有血缘关系才叫家人,不是一套房子就叫家。
家的真正含义,也不是房子、房间、柔软的沙发和床。
而是归属,是安全,是依恋,是链接,是这个世界上有人挂念和爱着我。
凡是让我们感到安心、有归属感的人和物,都是家的一砖一瓦。
没有家的女孩们啊。
我们不是没家了,而是长大了。
如今的我们,有无穷的可能性,足以创造出自己理想的家园。
毕竟: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不做攀附的菟丝子,而做凌霜的木棉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79 测试
免费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592 测试
免费测试
658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