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未必会在一次没有回应中死亡,却一定会因为反复失望而衰竭。”
多少感情的终结,原因都在这句话里。
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故事:
这位女士,对婚姻到了非常绝望的状态。
孩子出生后,她放弃了工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本以为老公会更体贴、理解她,没想到他毫不在意。
一次次失望后,她开始主动要求:
老公一参加朋友聚餐,她就在信息轰炸他;
情人节,她要求老公必须做足仪式感;
甚至让他每天都要亲她一下......
从那开始,两个人却陷入了僵局。老公的加班开始变多,每晚待洗手间就是一小时,似乎就是在躲着她。
深夜她躺在床上想:本该亲密的两个人,为什么越爱越孤独?
心理学说,我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动机,是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
一旦发现伴侣无法满足自己,就会进入“权力斗争期”,想把Ta改造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而武志红老师在咨询过程中,也发现:
夫妻几乎所有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双方对同个问题持有不同看法,但都想对此持有决策权,互不先让。
接着,使尽浑身解数去争取权力:指责、讲道理、威胁、冷战、否定......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夫妻很容易陷入负向的权力模型:
一方是要求者,不断要求,不断感到挫败;
一方是退缩者,假装一切都很好,是对方要得太多了;
就像每个忧心忡忡的妻子背后,都有一个对家庭漠不关心的丈夫;每个要求干净整洁的妻子背后,也都有一个懒散邋遢的丈夫;
哪怕,他们婚前并不是这个样子。
这一切都是因为,当一方越失衡,另一方就会用另一种失衡来“平衡”彼此。
很多人讲起道理是一把好手,讲得头头是道。
但在关系里,能连接起两个人的,不是道理,而是感受。
比如伴侣总是忙于工作,忽略了自己。
一方可以说,工作是为了这个家,你应该体谅我。
另一方也可以说,两个人在一起就应该互相陪伴,不然干嘛要结婚?
你看,讲道理讲多了,就很容易成指责。
而如果谈论感受则很不一样。
一方可以说:“你总忙于工作不在家,我感受到了被忽略,我害怕你不在乎我了。”
那么另一方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及时安抚对方。
有个网友非常不满自己老公的不浪漫。
每次生日,对方只知道送钱,发红包,从来没有精心准备过生日礼物,可她又不知该如何与老公沟通。
我询问她当老公每次发红包给她时,有什么感受,她回复说感受到了老公的敷衍,不在乎。
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没有被精心呵护。
于是我建议她只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她老公,结果她也得到了老公认真的解释:
不知道该如何送礼物,害怕送的礼物她不喜欢,浪费钱。
才干脆直接发红包,但绝对不是不在乎她的感受。
最后,这位网友放下了必须要老公送礼物的执念。
双方的感情也经过这层沟通,走得更近了。
有句话叫,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需要沟通彼此的感受,达成理解和共识。
而暴露自己的感受,也并不一定都会遭到嫌弃、疏远。
就算两个人常常共度烛光晚餐,经历过牵手、亲吻等情侣都会做的浪漫事情,也未必能达到真正的亲密。
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尤其是亲密关系,照见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遇见一个人,进入一段关系,童年议题、认知框架、婚恋观念、价值标准的权力碰撞定义了我们是谁。
亲密关系的可贵,不在于这些形式的完备,而是心与心的贴近。
愿我们都能进入真正亲密的关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73 测试
立即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1921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