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1-08 08:03:16 心理健康

造成某一种问题,现象或心理疾病的成因复杂且多样,务必对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或用单一因素和理论解释问题成因的方法保持怀疑态度。

讨论心理疾病受基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基于两个维度,三个方面讨论:遗传因素 VS 环境因素.

行为遗传学通过计算“双生子某种特质的相关系数”来评估某一种心理疾病或特质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如何计算呢:遗传度:H=(r同卵-r异卵)x 2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而环境因素又能分为共享与非共享环境的影响,下面阐释概念与计算公式:

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同一家庭中的所有孩子面临的共同的的环境因素,包括父母养育方式、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父母的宗教、社会和道德价值观等因素。

共享环境SE,shared environment =1-(H+NSE)

非共享环境:指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属于个人独特的经历。

非共享环境NSE,Non shared environment =1-r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

因此即使同卵双胞胎面临一致的家庭环境和遗传信息,也会因非共享环境因素而变的不同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心理学通常会通过同卵双生子研究与寄养研究(被寄养的孩子与养父母无血缘关系),分别讨论某一种心理疾病在多大的程度分别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一致的发现是,遗传因素对儿童期的抑郁影响很小且不明显,而青少年期的抑郁更多地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儿童期的抑郁(小于11岁)更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因素),而青少年抑郁(大于11岁)更多的受到遗传因素与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女生群体的抑郁症相比男生,更多的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1]。

自上而下的研究关注父母本身患有抑郁障碍对后代影响,因为父母的抑郁会影响家庭环境。本身患有抑郁症的父母,他们的后代患MDD的风险,与健康对照组的后代相比增加三至四倍[2] ,在这些高风险的后代中,抑郁症的预后也可能较差。无论在寄养或非寄养家庭,父母任何一方患抑郁症都会增加寄养或非寄养孩子,在青春期患抑郁或发展出问题行为的风险[3]。

现代的精神病理模型聚焦于“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理论模型,综合性的解释造成精神心理障碍持续的病因。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方式和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之间的关系,元分析研究表明,抑郁障碍中等程度(37%)受遗传因素影响 [4],父母一方或双方可能患有抑郁症,而抑郁会进一步影响父母的社会功能和养育态度与方式,孩子与父母都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

青少年抑郁更多的可以从素质应激模型理解,个体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对心理疾病的交互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含有一份或双份短臂5-HTT等位基因个体,在经历压力性生活事件后,更易发展出抑郁障碍,然而拥有两份长臂等位5-HTT转运基因的个体因创伤事件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见下图)。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因此,过度将青少年抑郁的病因归因于家庭因素(原生家庭论),或只强调遗传忽视环境因素,都容易陷入单一化的片面论,对于问题的解决未必有帮助。

下文从心理疾病的流行病学,发展心理学视角以及青春期抑郁发病率的性别差异视角阐述。

0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率

针对192项精神心理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大规模元分析研究显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所有精神心理障碍发病的高峰期,心理疾病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4.5岁。

涉及不同心理疾病的发病年龄,14岁、18岁、25岁之前发病的个体比例和峰值年龄peak age,如下(见下图):

神经发育障碍:61.5%,83.2%,95.8%,5.5岁(k=21,中位数=12,IQR=7-16)

焦虑/恐惧相关障碍。38.1%,51.8%,73.3%,5.5岁(K=73,中位数=17,IQR=9-25)

强迫症/相关疾病:24.6%,45.1%,64.0%,14.5岁(K=20,中位数=19,IQR=14-29)

进食障碍:15.8%,48.1%,82.4%,15.5岁(K=11,中位数=18,IQR=15-23)

与应激障碍相关的状况。16.9%,27.6%,43.1%,15.5岁(K=16,中位数=30,IQR=17-48)

物质依赖/成瘾行为:2.9%,15.2%,48.8%,19.5岁(K=58,中位数=25,IQR=20-41)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3%,12.3%,47.8%,20.5岁(K=36,中位数=25,IQR=20-34)

人格障碍:1.9%,9.6%,47.7%,20.5岁(K=6,中位数=25,IQR=20-33)

心境障碍:2.5%,11.5%,34.5%,20.5岁(K=79,中位数=31,IQR=21-46)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overall, the global onset of the first mental disorder occurs before age 14 in one-third of individuals, age 18 in almost half (48.4%), and before age 25 in half (62.5%), with a peak/median age at onset of 14.5/18 years across all mental disorders.

Kessler2010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国家,MDD的发病年龄在最近50年间呈现年轻化,青年群体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中老年群体[5] 。2003年针对美国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抑郁障碍在美国每一代人的发病平均年龄都呈现下降趋势。在60多岁的受访人群人中,只有不到5%的人报告说他们在20岁之前经历过一次MDD发作,而在18-29岁的年轻群体中,近10%的受访群体报告经历过MDD(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发作[6] 。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Kessler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持续的在增加,抑郁障碍的发病的中位年龄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抑郁情绪在大学校园里非常普遍,这与之前的多项研究结果一致。

02

从发展的眼光看自尊

纵观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自尊水平难以避免地出现“潮起潮落”。自尊水平的波动反映了社会环境以及由成熟(如青春期,老年时的认知衰退)所带来的变化。大多数人在同样的年龄都会体验到相似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以相似的方式在影响着个体,因此自尊在整个个体发展阶段存在一种标准化的改变。从最近的三项研究来看—— 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涉及86个原始文献,一项被试年龄范围为9~90岁的大规模横断研究[7]。

根据这些研究可以描绘出自尊终生发展的轨迹(见下图)。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图1:男性(红色)和女性(蓝色)自尊水平的终生发展轨迹

总体来说:超过30万人的样本,横跨9-90孙的年龄段研究显示:个体的自尊水平在进入青春期呈显著下降趋势,9-20岁年龄段处于人生自尊发展轨迹的最低潮,容易出现相应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儿童期

年龄较小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在整个儿童期呈逐渐下降趋势。研究者推测,儿童之所以自尊较高,是因为他们的自我看法不切实际地积极。随着孩子的认知发展,他们开始将自我评价建立在外部反馈和社会比较上,从而形成对他们自己学业表现、社交技能、吸引力和其他个人特征更加平衡和准确的评价。例如,孩子从幼儿园至小学期间,从老师、家长和同龄伙伴那里得到负面反馈越多,他们的自我评价也相应地更加消极。

青春期

自尊在青春期持续下降,在进入青春期后呈显著下降趋势至人生最低点。研究者将此归因为青春期个体自我身体意象满意度下降;日益突出地有关自我和未来的抽象思考能力;小学到初中的转变,学业压力,身体发育,同伴间的比较与竞争,父母期望和挑战,人际关系困扰,性别与身份认同问题,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只有4%的15岁个体获得了稳定的自我认同,绝大部青少年普遍存在认同感混乱这一现象(见下图)。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成年期

自尊水平在成年期呈逐渐增长趋势,在6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整个成年阶段,个体逐渐获得权力和地位,这会增加自我价值感。许多研究个体一生的理论家表示,中年生活意味着个体的成就、能力以及对环境和自我的控制力达到顶峰(Erikson, 1985)。与这些理论家的推测一致,成年期人格的改变往往反映了成熟和适应水平的的逐渐提高,如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水平的增高。

老年期

老年个体自尊水平下降。数项针对老年个体的研究发现,自尊水平在70岁左右开始下降。这种下降可能是由于老年个体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导致,包括社会角色变化(如退休)、关系破损(如失去配偶)、身体机能(如健康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老年个体自尊水平的下降也反映了其对自我的一种更温和、更谦卑和更客观的看法。也就是说,年纪较大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相对稳定,尽管自尊水平却会下降,因为他们越来越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局限,并且对获取他人积极认可的需求下降。与这种解释一致的是,自恋倾向往往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03

性别差异

整体来说,男性和女性的自尊水平变化遵循的是同一种发展轨迹:自尊水平在儿童期相对较高,青春期下降,成年期逐渐升高,老年期下降。然而,男女之间在自尊上还是有很多有趣的性别差异。尽管男女在儿童期呈现相似水平的自尊程度,但青春期性别差异开始显现,青春期男生比女生拥有更高程度的自尊水平。这种性别差异一直贯穿整个成年期,然后逐渐缩小,老年期消失。

青春期自尊的性别差异可能因素包括:青少年男女生的生理差异(女性的荷尔蒙分泌,生理结构差异容易受到侵犯),社会期望,思维方式(女性对友谊关系的在意以及冗思反刍倾向),身体意向(青春期女生容易对身材外形抱有负面评价)等相关因素。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抑郁症的性别差异

女性在青春期患MDD和恶劣心境(chronic depression)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两倍,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研究中,甚至在性别角色相对公平的国家,都能观察到了这种抑郁障碍的性别比例差异,这种性别差距通常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出现,并在青春期晚期完全呈现[8]。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有以下几种因素解释这种性别差异[9]:

遗传

双生子的研究一致的发现是,遗传因素对儿童期的抑郁影响很小且不明显,而青少年期的抑郁更多地受到遗传因素影响,儿童期的抑郁(小于11岁)更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因素),而青少年抑郁(大于11岁)更多的受到遗传因素与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女生群体的抑郁症相比男生,更多的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的影响

在青春期、月经前(PMDD经前焦虑)、产后抑郁和更年期经历的性激素的波动,女性荷尔蒙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对压力的反应性,可能会增加一些女性在这时期更容易出现易激惹、情绪管理困难等。这些生理因素可能只解释了性别差异的一小部分。

社会影响因素

1、女性更容易暴露于创伤的事件,遭受童年性虐待的女孩人数是男孩的两倍。

2、女性有很好的共情能力,更愿意为遭受困境的人提供支持。但是在自身资源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对他人的“过度责任“就会变为负担,被称为 “cost of caring”。

3、在成年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面临长期的压力,如贫困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应激

青春期女孩对自身外表更容易持负面态度。青春期女孩对自身的身体意象满意度相较于男生更低,容易出现异常的进食行为,这种对自我形象的负面认知与低自尊显著相关。

青春期的男生更强调在关系中的影响力,而女生更在意关系的和谐性,女生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同伴的认可与支持,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在涉及财务或职业压力的生活事件后变得抑郁,而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人际关系纠纷与矛盾之后变得抑郁[10]。

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唯“原生家庭论” ?

青少年群体前额叶发育相对不够成熟,可能更多的采用以情绪聚焦的应对方式(情绪化思考和行事),这种应对方式可能会在遭遇重大压力事件后陷入冗思反刍,造成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相当多的研究表明,思维反刍延长了悲伤的情绪,并可以预测MDD的发病。

详情见下文:

很明显,抑郁症的性别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在考虑这些问题时,请记住,男性更有可能表现出其他类型的障碍,如酒精使用障碍、物质依赖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因此,要了解心理病理学的性别差异,需要关注许多不同的风险因素

04

治疗建议[11]

青春期抑郁症,症状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

抑郁的儿童可能装病、拒绝上学、粘着父母或担心父母一方可能会死(分离焦虑)。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情绪低落,消极、易激惹和孤单无助。因为这些症状可能被视为儿童发展过程正常的情绪波动,因此对儿童期的孩子作出准确诊断就会变得困难。

在青春期之前,男孩和女孩也同样容易患上抑郁症。但是从青春期开始,女孩患抑郁发作的可能是男孩的两倍。

青少年时期是处在人生巨大转变发生的时候——男孩和女孩正形成自我认同,解决性别身份问题,日益显著的性别特征以及第一次独立作出决定。青少年抑郁常共病其他心理障碍,比如焦虑、进食障碍、或物质滥用、NSSI非自杀性自残……

多数的研究表明:药物与心理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 儿童青少年阶段的抑郁通常顽固、反复并持续到成年期,因此需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如何帮助正遭受抑郁的亲人?

最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预约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鼓励你的孩子坚持治疗,或如果没有改善,6到8周后寻求不同的治疗。

1. 提供情感支持、理解、耐心和鼓励。

2. 与他或她聊天,仔细倾听。

3. 不回避内心感受,但是指出实际情况并给予希望。

4. 不要忽视患者对自杀的看法,向主治医生或治疗师及时报告。

5. 邀请你的孩子散步,郊游等外出活动。如果他或她拒绝,继续耐心尝试,不要操之过急。

6. 注入希望,随着治疗的深入,抑郁症状会得到有效干预。

如果我抑郁,我怎么能帮助自己?

1. 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可能感到疲劳乏力、无助、无望、社交退缩。但当你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抑郁症状,请积极主动寻求专业治疗。

2. 帮助自己搜集与抑郁情绪相关的科学知识。

3. 尽早接受治疗。有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和难以治疗。试着尽快去看专业医生。

4. 尽量活动和锻炼。去看电影,一场球赛,或者一个你曾经喜欢的事件或活动。

5. 为自己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

6. 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按事情轻重缓急排序,尽力做你可以做的事。

7. 尽量花时间与其他人相处,找一个可信赖的朋友或亲戚倾诉。不要孤立自己,敞开心扉允许别人帮助你。

8. 希望情绪会逐渐好转,但不要抱着立即改变的心态。不要期待突然重新振作起来。通常在治疗抑郁障碍,睡眠和食欲会先开始改善,然后抑郁情绪逐渐改善。

9. 不要在抑郁情绪状态下做决定,如有关人生的重大决策。

10. 记住,当治疗开始起效,理性思考将取代消极悲观的想法。

11. 持续对自己进行抑郁症的心理健康教育。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