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过度焦虑、压抑等心理困境,个体往往感到身心疲惫,难以专注于所热爱和期望的事物。
为深入剖析这种持续内耗的现象,我们将通过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案例来揭示其背后的心理模式。
位身处跨国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的90后男士,因其职业生涯与人际关系中的困扰前来寻求帮助。
他时常感到沮丧与无助,无论是与伴侣相处还是在职场打拼,这种情绪始终如影随形。
他困惑不已:“为何我始终处于内耗状态?”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尽管他渴望与上级保持紧密沟通,汇报工作进展,但每当面对上司时,便会莫名紧张,言语拘谨,生怕说错话或言辞不当使自已显得愚笨。
看着同事与上司自如交流,他心中满是羡慕,而自身的沟通障碍似乎阻碍了他在职场上的认可与发展,内心充满了挫败与无助。
这种困扰已伴随他长达十余年,那么其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心理模式 ?
根据认知行为治疗大师贝克的观点,困扰背后存在着三层递进的心理结构: 自动化想法、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
自动化想法:特定情境触发的即时思维反应,如遇堵车时想到“完了,今天肯定要迟到了”。
中间信念: 从成长经历中习得的规则、信念与假设,如“我对他人好,他人必须对我好”。
核心信念: 潜意识中最深层、关乎自我价值的生命观,如“我不够好”或“我无法做到”。
针对这位男士的情况,其内在模式如下:
1.自动化想法:面对上司时,他脑海里充斥着“绝不能说错话、讲不合适的话,务必确保不出任何差错”的念头。
2.中间信念:他坚信“只要说错话或犯一点错误,就意味着自己是个极其愚蠢的人”。
3.核心信念:内心深处,他认定“我不好”。
核心信念通常源于童年经历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深深植根于潜意识记忆中。在引导这位男士进入浅层潜意识状态后,他揭示了一个尘封的秘密:
在他12、13岁时,父亲到学校接他放学,他与班主任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父亲勃然大怒,当众给了他一记耳光,逼他跪地向老师道歉,并斥责他:“你太蠢了,怎能对老师说这样的话!”
这段记忆令他至今仍感颤栗,恐惧如影随形,使他在面对长辈或权威人士时极度不安,不敢主动汇报工作进度,生怕犯错或遭否定,认为那将证明自己的愚蠢与无能。
通过在潜意识中与父亲进行对话,释放并重塑对父亲的恐惧、压抑与愤怒情绪,以及重新审视并调整他的自动化想法、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他开始接受更为现实、积极的自我评价;
现实看待自我能力:“有些事我擅长,有些则需更多练习。即使行为不合他人标准,不代表我很蠢,更不等于我是个不好的人。”
区分行为与价值:“我的行为不等同于我的价值。”
随着内在模式的转变,他从长期压抑与无助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尽管生活中仍有不如意,但不再被负面情绪彻底吞噬,能更快从低谷中恢复。
如今,他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有信心和勇气面对职场、情感与生活中的挑战,自我接纳与信任度显著提升,积极乐观的情绪日益增多。
“性格决定命运”,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即是引导个体改变性格,具体涉及认知模式、情绪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调整。
这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性格与心灵重塑工程。
当您也深陷情绪困扰,不妨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在模式,或许能找到通往心灵自由与成长的新路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459 测试
立即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371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