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想象一下,你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与你相熟的朋友,你和ta打招呼,ta没有回应你,径直从你的面前走过。
你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也许你会觉得没什么,“算了,可能我的声音太小,ta没听到或者没看到我吧。”
也许你会觉得很疑惑,“咦,这个人什么情况?”
也许你会觉得有些失落和受伤,“呜呜,ta怎么不理我呢,有点伤心……”
也许你会陷入担心,“我是不是惹ta不高兴了,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ta是不是生我的气?”
也许你还会气愤,“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理我,我还不想理你呢!”
也许你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时,就有一股冲动,让你上去拉着对方问:“你怎么不理我呢?”
同样一个情景,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这个取决当事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比较敏感,内心脆弱的人就容易多想,比较自信或者不那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可能很快就忘了这件事。
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还会受到ta当时自己状态的影响。
如果你当下情绪很好,比如刚收到公司发的非常丰厚的项目奖金,人逢喜事精神爽,那遇上和朋友打招呼,对方不理你的情况,你可能会觉得没什么,这是一件小事,很快就会忘记了。
如果你当下情绪糟糕,比如刚刚和伴侣大吵了一架或者被老板狠狠批了一顿,遇到这种情况,你可能就会更加沮丧和挫败,觉得“我的人生怎么这么惨,大家都来伤害我,都上来踩我一脚啊!”
此刻读文章的你,情绪状态如何?遇到这种和朋友打招呼,对方不理你的场景,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呢?
当你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时,你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自我觉察。
什么叫自我觉察呢?
就是作为整体的你的一部分能够观察到你的想法,能够观察到你的情绪和感觉,能够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能够观察自己的行为。
它的显著特点是不评判,它只是去留意你自己发生了什么,并且帮助你意识到。
自我觉察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处在自动驾驶模式,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
你进到一个房间,想要找一个东西,却忘记自己要找的是什么;
你手上拿着一杯饮料喝,因为一直陷入头脑的思考,等你回过头发现饮料空了,却不确定自己到底喝没喝;
有的时候,我们坐着地铁想东想西,然后猛一回头发现坐过站了,等下了车,只记得脑子很乱,想了很多,但是具体都想了一些什么,却都忘记了。
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活得并不清醒。
02
回到上文那个场景,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感到受伤和失落,然后你开始责怪自己:“我怎么这么脆弱,这么没用,真是讨厌!”
这就不是自我觉察,而是陷入自我批评,自我厌恶。
如果你对朋友不理你的事情,不停地陷入思考:“怎么回事,到底怎么回事”,越想越难过,越想越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某一个时刻你注意到这一点,但没有批评和责怪自己,你没有对自己说“我这样真不正常”,那你就找回了自我觉察。
但是,如果你注意到自己的状态后,开始滑向对自己的不满和批评,一直想:“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是不是不正常,我这人真有毛病啊” ,你就陷入了“思维反刍”或 “苦思”,也叫“过度沉浸”,“穷思竭虑”。
很多人会误会,认为“我是在自我觉察”,“我这是自省啊”。
前面讲了自我觉察的关键是不带评判,它只是注意到发生了什么。所以,这显然不是自我觉察。
从某个层面上讲,内省或者自省是很好的,所谓的“一日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但是过度的内省就不是“内省”,而是“思维反刍”。
内省和思维反刍的区别在于态度上的不同,内省是带着好奇、开放和探索的态度去看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对自己是温柔有爱的,比如“我这样做自己感到不舒服,是为什么呢?我下次怎么做是更恰当的方式?”
思维反刍往往带着批评和责备的态度,而且它不是一个开放的态度,它很刻板,比如 “我没有做到这样就是不对不好”,思维反刍往往是重复和无效的,就是一直停留在一个点上打转,容易让人的思维陷入越来越狭窄的状态。
因为对自己的态度严苛,加上思维狭窄,所以陷入思维反刍的人的情绪通常都会很抑郁,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抡起拳头对着自己猛揍一顿,然后把自己揍趴了,即攻击性向内,把自己攻击倒了。
研究表明,思维反刍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更糟糕,情绪糟糕的人又更容易陷入思维反刍,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循环的关系。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自我觉察上来,一个人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自我觉察呢?
因为我们要借由自我觉察改变自身的自动反应,从自动反应变为有选择地回应。我们要借由自我觉察帮助自己,跳出陷入混乱和过度思考的头脑,更好地活在当下。
03
其实,我们并不缺乏思考,而是容易陷入过度思考,缺乏从自己的思考中跳脱出来的能力。
如何借由自我觉察,跳脱出头脑?举一个我自己生活中的小例子。
我的丈夫大卫很喜欢吃葡萄,他吃葡萄时喜欢把葡萄皮放在桌上,有时候他人走了,桌上还堆着一堆他吃剩的葡萄皮。
每次我一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生气,谈不上原地爆炸的程度,但我会非常不爽,立刻带着气鼓鼓的心情把葡萄皮扔进厨余垃圾桶里,然后擦干净桌子,并数落丈夫几句。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我都生气。
后来我尝试让自己慢下来,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我注意到我的头脑会说“老公实在太邋遢了!” “他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我,我说过的事情为什么做不到,他就是不在意我的感受,不重视我!”
然后我进一步觉察到我由此想起他生活中所有的缺点,想起自己婚姻生活中所有的不满和委屈,也会想到以后几十年要和这样的人继续生活在一起会多么痛苦,然后我注意到自己越想越生气。
这很正常,因为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想法)总是绑在一起。
当我觉察到这一切之后,我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他真的不重视我的感受?不尊重我吗?”
显然这不是真的,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他很尊重我的感受和想法,事实的真相是,这只是葡萄皮没有丢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大卫也解释过了,他经常想着一会还要继续吃葡萄,然后吃完一起丢这些果皮,但之后他会因为忙其他的事情忘记丢了。
但是那时我不相信,我更相信自己的头脑告诉我的声音。
我们的头脑就是这样,常常把我们带离当下真实的场景,然后让我们沉浸在过去或者跑到未来,然后我们就像被钩子钩住的鱼,陷入无效思考的思维反刍之中。
当我觉察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后,因为知道它们不是事实,从而内心获得一定程度的脱钩和解脱。我试着让自己停下来,比如做几个深呼吸,专注于感受自己的呼吸。我允许这些感受和想法存在但不受其控制,也试着去关怀自己,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该干嘛干嘛,聚焦于自己手头要做的事情。
最终葡萄皮还在那里,但是我已经不再生气,也不再被自己的负面想法所困扰,也不再去数落丈夫。
因为有了自我觉察,我从自动反应模式转变为有选择地回应,选择以自己认为更好地方式去回应这件事,而不是受惯性驱使。
维克多·弗兰克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说,无论在何种境遇中,人都有选择的自由,选择以何种态度和方式面对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学会有选择地回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被自己的自动反应牵着鼻子走,往小的说,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往大的说,则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当下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内在想去何方,ta又如何做选择呢?所以,要学会有选择地回应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被它们控制,带着我们偏离轨道,关键在于培养和增加我们的自我觉察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
335 测试
立即测试
288 测试
免费测试
70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