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都很会给自己找原因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4-02 08:45:21 职场心理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优秀的人常自我反省”,“越厉害的人越懂得反思自己”。

这些说法没错,自省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更好地成就自己,但如果采取了错误的自省方式,反而会让你掉进自我怀疑的漩涡,否定自己,甚至放弃自己。

所以,下面四种自省方式需要严格地避免。

01

泛化具体问题

资深亚健康人士张同学为了缓解自己肩颈痛、腰椎痛,给自己定了每周力量训练3次的计划。

但到了第二周,他就泄气了,因为当周只锻炼了一次。

周末进行复盘时,他总结道:“我就是比较懒,属于拖延症的重度患者了!”(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似曾相识,反正我是这样找过理由的)。

但是细究张同学两次未锻炼的原因,其实原因完全不同。

第一次是上级部门要来检查,他们整个部门加班加点熬了个大通宵,他花两天时间才缓过来。

第二次是和许久未碰面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得兴起忘记了时间,到家已经挺晚了。

但张同学将这些原因简单粗暴地统一泛化为“自己太懒了”。

泛化问题,不仅对问题解决毫无帮助,还会带来两个弊端。

1)扩大问题范围,大大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要解决因和朋友聊天花太多时间而未能运动这个具体问题,实在有太多简单、直接的措施了。

比如:下次约朋友一起运动而不是吃饭;或者是吃饭前定个小提醒,到点时提醒自己该回去做运动准备了。

但如果泛化为“解决一个人的懒惰”这个大问题,那可就太难了,这是在对抗人类天生的弱点。

优秀的人,都很会给自己找原因

2)给自己贴标签,进一步强化对自己的负面认知

当你将问题归纳为懒惰这个本质原因时,就会对其产生一种认同感,此后也会自然而然地给自己贴上“懒惰”的标签,并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我就是比较懒,今天就不运动了”。

这样不仅没解决当前的具体问题,还会让自己进入负面认知、问题合理化的恶行循环,此后碰到这类问题时,永远就解决不了。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不是在泛化问题,我是在从深层考虑问题。【懒】不就是【不愿意运动】的本质原因吗?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更有价值吗?”

我们都知道在找原因上有一个经典的5Why分析法,并且越问到最后越能找到本质的原因,能从更高的维度解决问题。

但要注意的是:从更高维度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现实中,我们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我可以去解决自己懒惰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去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而且实际的解决还是需要落地到当前的具体第一步。

约朋友一起去运动,就是落地到当前的具体第一步。

所以,从自身找原因时,给具体的问题找到具体的对策即可。

你可以提前确定好,自己为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所能接受的时间周期、想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样就能避免总是泛化问题的毛病了。

02

过高自我期待

避免了泛化问题的毛病后,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要避免“过高自我期待”的毛病。

人都会高估自己,哪怕生性悲观的人,对自己的期待都会高于自己实际的状况。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的著名的“自我服务偏差”现象。

这种对自己的高期待,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种好事,因为对自己适当的高估,它可以帮你勇于争取想要的东西或目标,比如大多数创业成功的人看起来都挺自信的(因为不自信就很难在创业领域里全力以赴)。

不过偏乐观的本能对我们来说虽然利大于弊,但如果一直盲目自信、眼高手低,那就说明你的元认知水平偏低了,因为你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任务难度缺乏评估的能力。

比如,一个任务刚拿到手,一看觉得挺简单,就夸海口说自己一天就能搞定,但结果一周都没能做出来。

这种情况,就需要你重新评估自身水平和任务的难度,降低自己不合理的过高期待。

对自我期待过高,还有一个巨大的危害,就是会导致你的自卑或彻底躺平。

因为期待过高也就意味着你基本实现不了自己所期待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你会在持续的失败后丧失自我效能感,要么对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要么就是彻底放弃躺平了。

优秀的人,都很会给自己找原因

这点我特别有感悟。

2016年底,我刚从市场营销转行做新媒体运营时,信心满满。

因为我之前做线下市场推广的业绩很不错,心想着新媒体运营跟我之前做的市场推广相比,那难度可低多了,因为不要找场地、不要跟物料供应商扯皮、不要各种接待、更不要各种救场。

所以,公司将新建YouCore公众号的任务交给我时,我夸海口说,一个月关注量就能过一万。

公众号一注册好,我立马大手笔行动起来,用我之前线下营销的经验,花钱找供应商。

先是找我深大的校友会,花了8000元投放了一个引流广告文;再找了一家做PPT的公众号,自己吭哧吭哧地攒了一篇PPT写作技巧的小文章,然后花了5000元发表在对方公众号上。

“没错,这就是我自信满满下干过的傻事,给别人写原创文章不但没稿费,还倒贴了5000元。”

钱是花了,但引流效果很惨淡,13000元只带来了不到100个关注。

按这个数据继续往下做的话,1万个关注,我得花130万,而且还得能在一个月内找到200个公众号投放引流文案。

我瞬间就泄了气,再也不想做公众号的推广工作了。

后来的故事,早期关注YouCore的同学可能都知道了,就是王世民老师不得不自己给YouCore公众号写原创文章,一周写一篇,最终2017年一年靠内容吸引了三万人的关注。

但如果我一开始能对自己的能力、对引流任务的难度有正确的认识,初期定个一个月1000人关注的目标,那估计我就能做得更好,而不是冲一波后就撂挑子了。

03

忽略自身优点

从自身找原因,不能只挑自己的不足,还要同时看到自身的优点与成长性。

假如时光回到你的高中时期,某次期末成绩出来,满分100分的数学成绩你拿了80分。

现在,要你分析下自己为什么考了80分,你会怎么分析呢?

你是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为什么差20分没有拿满分,还是这80分是怎么考来的呢?

如果你只是将注意力放在这20分的差距上,你会发现自己哪哪都是问题,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自我归因的目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成就,让自己变得更好。

假如自我归因导致你自我怀疑、否定,那还不如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呢,这样你反倒自我感觉良好,能够幸福一些。

分析为何考了80分,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思路是这样的:

我当前的目标是满分100分,要考100分的话我需要掌握哪些考试要点(实现目标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而我这次考了80分说明我掌握了哪些要点,没有掌握哪些(实现目标的条件中,哪些我已满足,哪些我未满足)。

这么分析的话,你既能发现差距做弥补,又能明确识别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做强化,下次考出更高的分数。

优秀的人,都很会给自己找原因

04

无视外部限制

经过前面三点,自身的原因都分析完了后,还不能忘了外部的客观环境限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定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一个人能做成什么事,很大程度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的。

比如你出身在一个高知家庭,那么你受教育的起点就高于一般家庭的孩子,这就是环境给你划下的成长起点;

一个石器时代的能工巧匠,哪怕有再奇妙的构思,也绝对造不出一支银发簪,这是环境制约的成长上限;

在崇尚男女平等的现代中国想成长为一名女CEO,其速度必然会远远快于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明清时期,这是环境的加速作用。

因此,在强调从自身找原因的同时,你也要全面认识到外部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

比如,我弟弟刚跳槽3个月,又准备跳槽了。

如果只从自身找原因的话,我肯定会严厉批评他:“怎么搞的,才跳槽三个月又要跳槽,你怎么这么不稳定?!你不知道简历上接连两段非常短的工作经历,会对你的职业发展很不利吗?”

但我深入了解后发现,目前入职的这家公司确实不适合他。

内耗太严重了。

两大领导在争权,同事们每天忙的不是工作,而是各种站队、甩锅、扯皮。

一个5分钟就能协作完的事,因为协作双方分属于不同的领导,各种设卡点、使绊子,5分钟的事不但一周都做不完,不小心还能惹一身骚。

我弟弟本身又是一个不太擅于社交也不喜欢勾心斗角的人,强逼着他在这个环境里继续呆下去,人没成长不说,可能还给干得抑郁了。

这种时候,确实就应该把离职的原因归在外部限制因素上。

在做原因分析时,分析清楚哪些是可改变的,哪些是不可改变的外部限制因素,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反,如果一味地把外部限制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不仅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还会耽误问题的解决。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