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准则
作者:解心在线 2023-11-01 11:26:34 人际心理
人际交往准则

边界感。

边界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在一段关系里面,心照不宣的一种「契约」。

什么是可以讨论的,什么是不适合讨论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适合做的;什么是能够容许的,什么是不能够容许的。这些东西,都由每个人对自身和他人之间的边界来确定。

别人帮了你一次,并不意味着她要再帮你第二次、第三次。这个行为的实质是什么呢?是自己自说自话地扩大了自己的边界,侵吞了他人的边界,侵犯到了别人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为什么说边界感是人际交往中最基础的准则?原因就在于:它是任何一段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只有明确了边界的存在,让彼此双方都能遵守这个「契约」,这段关系才得以成立,能够保持长久。

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有后续的真诚、互惠、共情……

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边界的维护意识,那么他就必然很容易被别人所主导和干预,很难拥有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对别人边界的尊重,那么他就很容易引发其他人的不快和排斥,难以跟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

因此,我把边界感称为「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也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够维护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边界,确保每一段关系的「长治久安」。


01

如何才能建立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呢?

首先,最基础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彼此尊重,尊重每一个人,哪怕是跟你观念全然不同的人。

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许多人仍然坚定地相信一个观念:我认为对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如果你不认同,那是你的问题。

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公开场合毫无顾忌地开玩笑,一点也不在意是否有人会感到不舒服;

肆意对着别人评头论足、指点江山,如果别人表示不快,就责怪别人不懂好心、「扫兴」;

特别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的想法是错的,要按自己的方法来才对……

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我是为你好,是在做我认为对的事情,所以我是正当的;而你不接受,那就是你不懂人情世故、上纲上线、「破坏气氛」……

这其实是一种源于旧秩序的习惯,或者说思维模式:群体的「气氛」大于一切,相比之下,个体的感受和想法是不值一提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荤段子」和酒桌文化。这两者的本质,都是通过制造一个私密的、共同的氛围,把大家「拉」到一起,让大家彼此感到「我们是自己人」。你参与进来,就相当于纳了一个投名状,成了这个小群体的一分子。

而你不参与,乃至于抵触、排斥、反对,那你就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不识好歹的人,会被群体所排斥。

但是,这是上一个版本的事情了,新版本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不再是被别人操纵、评价和指挥的客体,而是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喜好、想法和行为的主体。

因此,建立边界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明白这一点:你必须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完全可以自主决定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

你觉得正当的事情,别人可能不觉得正当;你觉得不冒犯的事情,别人可能觉得是冒犯。你可能不认同别人的看法,但你要尊重别人的看法,不能强迫别人来认同你。

 

02

第二点是什么呢?是保持心态的开放性。

生活中,当我们的朋友或伴侣心情不好,找我们倾诉时,我们是怎么做的?许多人可能是这样:告诉对方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沉浸在负面情绪里面,这对问题毫无帮助,你应该走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采取行动,把问题解决掉。

这种说法正确吗?正确。有用吗?没有。

非常简单的道理:对方难道不知道负面情绪没有用、要行动起来才有用吗?当然不可能。那对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情绪是需要被聆听、确认,才能被消解和接纳的。这个时候,对方需要的不是建议,也不是方法,而是支持和肯定。

但生活中每次发生这种现象时,双方都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对立里面。倾诉的一方觉得,我现在非常难过,为什么你要否定我的感受、无视我的感受?而提建议的一方则会觉得,停留在情绪里面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你不肯走出来,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没有经历过你的事情,体验不到你的焦虑、沮丧、压力……因此我无法真正设身处地地「理解」你。

但很多人总是很难明白这一点。他们往往会怎么样呢?代入自己的视角、经历和感受,企图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去解释和消解对方的问题 —— 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你连理解都做不到,又谈何真正的处理问题呢?

当一个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进行碰撞、争论时,他其实不是在探索真理,而是什么呢?在他的眼中,是对方出现了问题,对方的思考和行事方式偏离了「中心」,我要把他「扭转」回去。

这其实同样是在侵犯对方的边界。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是:保持心态的开放性,不要妄自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替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是询问对方的感受,跟对方真诚、坦率地进行沟通。先接受,再理解。少评判,多聆听。

这也就是我说过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要「换位思考」。实际上,许多研究发现:所谓的换位思考,不但无法提高我们对别人的理解程度,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阻碍我们真正地去理解别人、对别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换位思考的意思是:倘若我是他,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但问题在于:这种我们所想象的「倘若我是他」能贴合真实情况吗?其实是不能的。我们永远无法想象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因此,所谓的「换位思考」,本质上,还是在用我们过往的经验和框架去思考,并没有能够真正地代入别人的角色,体会别人的感受、想法和逻辑。

这种做法有用吗?没有用。它其实是一种傲慢,是一种认为「我能替代你去思考,替代你去感受」的自以为是。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强调「换位思考」,但现实中却常常变成「我是为你好,你怎么不领情」的原因 —— 因为你所谓的「换位」,根本无法真正触及别人的内心。你只是在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生搬硬套到别人身上而已。

放低自己的姿态,用「空杯心态」,去跟别人沟通,去接受别人的表达和倾诉。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自作主张,而是聆听,接受,包容。

 

03

第三点,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承担和处理自己的问题(课题),我们不应该替别人操心,为别人背负上不该自己承担的、无畏的担忧和烦恼。

实际上,课题分离同样是一种边界感。它所做的其实就是这么一件事:画下一条边界,然后告诉你:这就是我的边界,边界之外的事情,我没有办法帮你承担,但是我可以在我的边界之内,尽我所能给予你帮助和支持。

它的本质是什么?是相信。正是因为我相信你的自主性,我相信你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权衡利弊、做出好的抉择,我才选择了课题分离。

因此,课题分离实际上是把对方跟自己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来对话,是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性。

当你拒绝别人的求助时,不需要感到内疚,你应当相信他能够接受和理解,也有能力能够克服这个困难;

当你需要「麻烦」别人时,不需要感到害怕,你应当相信他能做出合理的决策,他如果答应你,那么一定是他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正确的选择;

但同样:

当你觉得别人犯错了,你想纠正他,希望把他拉回正确的方向上时 。

也请不要越俎代庖,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加在他的身上,不顾他的意志地去纠正他、扭转他。这同样是一种对边界的侵犯,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干预和操纵。

你可以做的,是先充分相信他的自主性,相信他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清晰而正确的判断。

然后,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提供支持。

什么样的支持呢?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和经历去展示给他,证明给他看,让他看到你的看法和观点是什么、会带来什么结果,为他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他可以自己做出思考和判断。

另一方面,是告诉他,你会给他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他需要,可以向你求助,为他提供一个可能性和路径。

这可能是一种更加尊重对方边界的做法,更加合理的「课题分离」。

 

04

最后,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在尊重他人边界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建立自己的边界,设定好自己的规则,并告诉别人你的边界。

不妨为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设定一个清晰的边界:

哪些时间是属于我的,哪些时间可以给别人;

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帮忙做的,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帮;

我愿意承担什么,哪些是我无法承担的;

我的习惯是什么,我做事的方式是什么,我喜欢的沟通模式是什么,等等。

一旦明确了这些标准,那么,当别人向你提出交涉和请求时,你的认知成本就会低很多 —— 你只需要把它纳入这个标准里面去检验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不符合标准,你不妨坦白地告诉别人:对不起,我一向不如何如何,这是我的原则,没有办法违背。又或者:实在抱歉,我的时间/精力额度已经用完了,实在没有办法帮你。

另一方面,建立边界,也能够让你自己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节奏。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限制自己回复消息的时间,只在固定的时间接电话、回消息、处理邮件,同时把这种节奏告诉别人,让别人尊重自己的节奏。

比如:我每天只在几点到几点看微信,没法立刻回复,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情请打电话给我。

再比如:如果你想跟我沟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请提前跟我预约时间。诸如此类。

所以,平时可以跟需要交流的人尽量沟通你的习惯、模式和生活节奏,想办法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平衡,避免过度去迁就别人。

找到让彼此都舒服的节奏,避免让别人过度地侵占你的边界。这样才能让一段关系更长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