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分享产生的社交焦虑
作者:解心在线 2023-11-06 09:41:16 人际心理
过度分享产生的社交焦虑

你有没有经历过自己跟朋友“过度分享”的时刻?比如和朋友一通聊天,发现80%的内容都是自己在说;认识的朋友还没那么熟,但情绪上来了就直接跟对方交了心。

一旦觉得“啊这个其实不该说”,就又会陷入尴尬和懊悔,恨不得撤回所有说过的话。

为什么在分享心里话之后会觉得后悔呢?在社交过程中,要么一句说都不说封锁内心,要么就掏心掏肺,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横跳,我们该怎么放平心态,把握好社交边界呢?

 

01

讲完了后不后悔,

听你分享的人很重要

我们常说,分享快乐会让快乐加倍,分享痛苦能让痛苦减半,然而这条规律成立的前提是,你分享给了一个“对”的人。跟别人说完心里话很后悔,很可能是倾听者并没有给你很好的反馈。

2015年英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倾听者的态度会影响分享者在言语分享后的感受。研究中,被试们需要对听众们诉说自己最近生活事件,按分享愉快事件和不愉快事件分为两组。听众也被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反馈, 一组不给予反馈。

结果发现当被试们诉说愉快事件时,不论是否得到反馈,他们都感到更加愉悦,而诉说不愉快事件的被试,在得到反馈后,负面情绪确实会降低,但如果没有得到反馈,负面情绪反而会增加。

所以,当人在分享消极情绪事件时,倾听者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分享不开心的事情后,得不到有效回应,TA反而会增加一些难过、懊悔、失望的情绪。我们深夜emo时分享的心里话,如果无法引起对方的同频共振,就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像个小丑。

作为倾听者,突然听到对方分享一些内心深层的东西,可能也会比较尴尬,不知道怎么回复。有时候,这种尴尬是因为你感觉到一种“回报的压力”,毕竟对方已经告诉了自己秘密,自己是不是该投桃报李也分享一些心事?这些心事最好跟对方的分享分量相当,才能把双方的自我披露拉回平衡……分寸真是太难把握了!

 

02

越有社交焦虑,

越会觉得自己“过度分享”了

怎么样的分享才算过度呢?这个尺度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会把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和现在的想法大方地告诉别人,而有的人却羞于说出口,只会在背后默默努力。你觉得自己过度分享的内容,在有一些人看来并不算越界。

社交焦虑更高的人,会更容易认为自己的分享过度了,陷入“这个其实不应该说”的后悔和尴尬之中。

2020年的一项研究就证明了这个结论。研究者们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照片,被试们在看完后,需要联想和个人经历有关的想法或感受,研究者借此评估他们的自我表露程度,并用量表测量了他们的社交焦虑和希望被他人喜欢的程度。

结果发现,社交焦虑的高低会影响人们的分享策略,当人们希望自己被他人喜欢时,低社交焦虑的个体更愿意自我表露,而高社交焦虑的个体恰恰相反,会减少自我表露。

研究者们进一步推论认为,当个体处在较高的社交焦虑的水平时,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自我暴露,很可能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自我防御,以免自己分享过后得到不好的社交反馈。

而当他们在别人面前增加了自我表露,讲了掏心掏肺的话之后,就更容易认为自己的分享“过度”了,觉得分享过多引起了他人的不适,对此感到后悔和焦虑。下次就告诫自己谨言慎行,将私人感受隐藏起来。只要封锁内心,谁都伤害不到我!

 

03

不稳定的依恋模式,让你陷入怪圈

分享太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应而感到沮丧,之后就封锁内心,不再交心。为什么我们会在“过度分享”和“封锁内心”之间反复横跳呢?

这背后的根源也许是不稳定的依恋模式——既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又害怕自己被他人拒绝,于是形成了这种反复横跳的状态。其中封锁内心的状态,也不是因为自己不需要了,而是“假装自己不需要”的防御机制。

在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每个人都必需的基础需要,所以每个人都渴望情感获得回应,希望自己的情绪感受被他人理解和肯定,分享本身就是一个表达情感需要的正常社交行为。

人在社交中最好的状态,既不是完全独立,也不是过度索取,而是“适度依赖”。那是充满弹性和安全感的关系状态,既能正常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又不会让人觉得不适,更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应而感到自责。

 

04

把人的行为和人本身分开,建立适度依赖

要达到适度依赖的稳定状态,不妨从以下4点入手。

把人的行为和人本身区分开

首先,需要把人的行为和人本身区分开。当自己需要他人时,并不是证明自己无能,而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需要帮助。同样,如果别人拒绝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是针对自己,而是因为这个事件或者情境。

 

依靠他人时更加积极自信一些

在区分了行为和人之后,很多人可能依然会担忧自己打扰了别人,不妨想想自己在向他人提供支持后,感受到的往往是帮助他人的喜悦。所以在依靠他人时,不妨姿态更加积极自信一些,毕竟人与人就是在互相分享和支持中加深关系,愿意分享和求助正是对对方的认可和信任。

 

适度依赖,不是让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

接着要明确,依赖是学习成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适度依赖不是让他人为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帮助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不论是负面情绪的倾诉,还是实际困难的求助,都是为了让自己下一次能更好地应对。

 

分辨可以分享和需要独立处理的事情

最后,还要学会分辨哪些是可以分享和求助的,哪些是应该自己独立处理的,有些事情和想法不是别人不愿意接纳,而是实在是不适合表达,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健康的边界感。

现代社会里,人和人的连接变得轻而易举,人在关系中的感受变得反复无常。重要的其实一直都是自我的稳定,正如约翰·邓恩(John Donne)的诗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最好的状态,是让自己在稳定的自我认知和稳定的社交关系里扎根,像泥土般连接成整个陆地。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