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有哪些负面的标签?
比如,有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很笨,或者很拖延或者特别贪吃,内心很脆弱,情绪化等等。这些标签通常是我们想要改变的缺点。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即使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些所谓的缺点,但它们似乎总是挥之不去,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当我们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强化这些问题。
这种关注就像一道强烈的信号,让它们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回荡,从而使我们难以摆脱它们的束缚。
关注“问题”,让人无力
人们常常习惯于将注意力放在标签和问题上,这使得我们感到无力和沮丧。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个人计划这周要运动5天结果只去了2天。这时,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为什么有3天没去?千嘛去了?”于是开始寻找原因,可能的原因是太懒了,没有坚持下去。
这样,我们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太懒了”,并且继续将注意力放在这个标签上,开始不自觉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然而,这种“问题视角”的思考方式是有问题的。当我们遇到事情时,先找原因,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认为只需要把问题“解决掉”,就一切都好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快速了解情况,给人安定感,感觉距离“解决问题”更近了一步。
然而,如果只是贴上负面标签,并没有真正去解决它,那么这种标签就会变得强大,牢固地贴在我们身上。
此外,长期的自我谴责会让人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无力。而一颗破碎虚弱的心是无法支撑人们变好的。
因此,我们会发现长期处于被责备状态下的人总是停滞不前。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问题视角”的思考方式。我们需要与负面标签“化敌为友”,从积极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自己。
这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撕掉标签,而是要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些负面标签的束缚,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让你的标签“流动”起来
看到这,也许会有人问: 我明明就是懒、是拖延、是情绪化啊,难道要硬说自己没有这些问题吗?那岂不是在骗自己?
确实,对自己诚实是必要的,不能强行否定问题的存在。那当标签已经成型,可以怎么做呢?
准确来说,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强行“撕掉”标签,而是去发现它的更多面向。让你身上的标签像冰块一样融化成水,并且流动起来。
在这里,分享叙事治疗中的一个方法一一给你的负面标签,加一个正向的形容词前缀。
比如: xx的懒、xx的拖延、xx的社恐、xx的自卑等。具体怎么加呢? 以以下对话为例。
小a认为,拖延正在让自己的生活变糟,是万恶之源。我们不否认这一点。
她厌恶拖延,所以给出第一个形容是“可恶的拖延”。那,除了可恶的拖延,还有没有别的拖延?
我们接着观察一一我问她: 拖延的时候不工作那你会做什么?
她说,自己会刷刷手机,看看视频。那刷手机时,心情怎样?一一会放松一些。
那可不可以说,这是一种放松的拖延? 她思考了一阵,然后点了点头。那会有例外吗?是否有时候自己是不拖延的?
她想了想,表示如果工作内容是和整个团队挂钩的话,她就不敢拖延,会保证事情如期完成。
这么说来,这还是“有责任感”的拖延咯,知道在大事面前不敢乱来。
她一下子笑了,又说: 但,这样不太好吧,拖延始终是要改的呀。
确实,所以拖延在提醒你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也是具有反思性、提醒你要变好的拖延。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发现,拖延变得不一样了。一开始,我们把它看成是“可恶的拖延”一一它就会像是一块顽固的石头堵在路上,我们想要击碎它。
这就是[问题视角],会让人与拖延间建立起敌对的关系。
而通过探讨发现,拖延并非只有1种叙述方式,还有别的样子一一放松的拖延、有责任感的拖延、提醒人反思的拖延。
你会发现,拖延这块巨石并没有消失,它变得柔软了,有了更多别的形状,甚至具有流动性了,也变得不再堵路。
通过叙述拖延的其它方面,可以让它变得更具有正向意义,我们对它的谴责减少了,甚至还有一丝欣赏。
总的来说,我们并不是要去消灭问题,而是和它共处。当人与标签之间不再对立,我们才有机会去接纳它。
当然,别的标签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例如: 好友小E觉得自己社恐。一一那是怎样的社恐呢?
她经常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不会说话。但偶尔心情好的话,又会大胆一些,敢和人说话,如果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她也会更放松一些。
那么,这就是“看心情的社恐”和“安静时会消失的社恐”。
在[问题视角]下,标签是坏的,容易让人陷进自我谴责的循环中,难以改变。而给标签加上前缀,其实是引导大家去关注问题以外的视角。
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标签并非一直都存在有些情况之下,它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看到这些良性的情况,我们自然就会减少自我厌恶,也更有能力去改善状况。这,也叫 [资源视角]。
用资源视角,爱自己
所谓 [资源视角],是指关注人身上更加有力量的部分。人之所以能面对困难,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力量、优势、资源。
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 [问题视角,上,很容易就会忽视这些东西。
比如说,前面提到一周计划运动5天的情况。 [问题视角]会去关注——“为什么有3天没去运动”;
而[资源视角,则会好奇——“为什么那2天可以去”。
进而去探讨那2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人能够做到去运动一一可能是有某个朋友的陪伴;可能是提前吃完饭时间充裕:可能是听了音乐让自己有更多活力......
更多去讲述“事情是如何做到”,能让人感受到力量,更有利于下次成功做到。
并且,当一个标签长期都摘不下来,背后往往是因为: 它们也是有功能性的。
比如,懒和拖延,是在帮人争取休息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视角,并非对立关系。更多时候,[资源视角,是对 [问题视角,的补充。
当两者共存时,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才会更加全面。如果我们强行去说懒、拖延是好的,没有坏处,这是在自欺欺人。
恰当的方式应该是: 既有[问题视角],也有[ 资源视角]一一既不否认问题,也去看好的方面。
在面对事实的同时,为自己的改变营造一种更具有善意和包容性的氛围。
在[资源视角]下,我们能更全面辩证地看到每个[负面标签]背后的价值。这样一来,我们内心的矛盾减弱在[资源视角]下,我们能更全面辩证地看到每个[负面标签]背后的价值。
我们内心的矛盾减弱,自我的力量不再相互拉扯,而是能够集中到一起,实现改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179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