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与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相比,亚洲传统文化更讲究人际互动的和谐,控制和隐忍是教育理念中挥之不去的“痛”,职场环境更加如此——很多人在情绪表达时,会先掂量他人的感受和彼此关系的发展。这常常让我们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相比过去,新生一代员工更加主张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实现,越来越不愿意为了顺从“集体主义”而委曲求全。
劳动者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了,管理者如果无法把握好员工所需要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尺度,不仅会给员工心理带来伤害,更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危害。
员工拒绝再提供情绪劳动,要么离职,要么糊弄。近些年管理者不断发出类似“00后感觉不爽就离职”的抱怨,“感觉不爽”的潜台词便是不愿意再承担情绪劳动了,这是员工通过“用脚投票”的选择。
相比离职不干了,另一种对抗“情绪劳动”方式更可怕——精研“糊弄学”,嘴上说好,却迟迟不去行动,阳奉阴违、糊弄了事,以此来减少交流成本和情绪劳动。
员工也可能通过情绪的扩散,来转移情绪劳动带来的心理压力。情绪是人的主观感受,当它积累过多,且不能得到合理释放和表达时,要么向内沉积,影响员工自己的身心健康,要么向外扩散,影响周围的氛围和环境。
当员工付出情绪劳动过多,通常也会如此——微笑面对了一位胡搅蛮缠的客户后,如果积累的情绪不能及时获得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就很可能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对工作或总体报酬的不满,心理不平衡,甚至将情绪带到内部合作中,找人抱怨、对人发泄,进而影响到组织的氛围。
情绪劳动过多,也会吞噬员工的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什么?它一定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来自内心的强烈兴趣和渴望。而在一个经常需要虚以委蛇、无法情绪自由的环境中,员工的内驱力就很难被真正激发。
另一方面,过多情绪劳动时,员工一直处于“装”的环境中,也不利于团队信任和团队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而在缺乏信任和充足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中,员工通常倾向减少冒险性的创新行为,选择采用更为保守的工作方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