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个体倾向于自我伤害行为?
作者:解心在线 2024-05-28 10:40:55 心理健康
为何个体倾向于自我伤害行为?

自残,一种看似违背本能的自我伤害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割伤、抓痕、烧灼及摄入有害物质等其普遍程度超乎想象。

以英国为例,约十分之一的青年承认有过自残经历,而美国的调查揭示,4%的成人与15%的青少年在情绪极度困扰下诉诸此类行为,大学校园内的比例更高达17%至35%。

许多人对自身自残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在某些时刻对此产生异常的期待感。

最新研究揭示,大脑中负责压力响应与奖赏机制的区域活性增强与自残行为紧密相关,暗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大脑对情绪危机的生理应对方式。


但为何仅部分个体倾向于以此作为减轻心理痛苦的手段?

频繁自残的个体常体验高水平的基础情绪痛苦面对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时,通过自残找到即时的解脱。

这不仅与低自尊和自我惩罚的心理需求相关,也因为物理疼痛能激发内啡肤释放,短暂缓解极端情绪。

自残作为一种即时有效的痛苦缓解机制,容易形成依赖,最终演变成一种难以摆脱的习惯,甚至加剧行为的剧烈程度,带来严重身心风险。

自残者常常深陷自责与羞愧之中,认为自己异于常人,这种精神负担与身体伤害同样不容忽视。

要打破自残循环,关键在于识别并管理那些触发不可忍受情绪的情境,探索替代的自我安抚策略,如利用物理感觉转移注意力 (如握冰块)、轻微的自我刺激法或是放松技巧。

同时,深入剖析自残行为背后的行为链,找出并调整促使情绪激化的关键环节,对于减少自残行为至关重要

必须认识到,自残是深陷苦痛个体的一种生存呐喊,而非变态表现,反映了个体在心理和社会支持匮乏下的绝望自救。

因此,社会应以同情与理解对待自残行为,引导个体寻找更健康的应对机制,走向真正的治愈之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