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
想报个网课提升下能力,下班后却只想摆烂,没力气学;
想好了周末要做一些喜欢的事,真到那天却只是睡懒觉、发呆、刷手机;
网上刷到一家很不错的店,离家不远,心里很想去,屁股却“黏”在沙发上不愿动;
和朋友约看电影,走到门口却觉得:出门一趟多费劲啊,不如躺床上刷3分钟电影解说视频……
如果你感觉“中枪”了,那么你的“文化体力”可能也所剩无几了。
文化体力,是指追求带有自己喜欢的文化性质的行为、活动的力量。
比如,有人特种兵式旅行,一天逛两个展会、三个景区、四个书店,这就是很典型的“文化体力牛人”;
而有人下班回家,只想先刷一个小时短视频,连抬手开灯的力气都没有,就属于“文化体力虚人”。
我们都会有累了、倦了的时候,允许自己适当休息,才能安抚好疲惫的内心。
但如果文化体力消耗殆尽,就会出现“心理罢工”的现象:
有趣、有价值的事情统统退居二位,追求“省事”成了生活第一准则,而人也因此变得空虚乏力。
那么,我们的文化体力为什么会日渐走低呢?
到底是什么吸走了文化体力?我们该如何重新拥有力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到:
一个人在生活中与万事万物发生联系,尤其是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联系带来的共鸣、回应及恰好的挫折,会让人慢慢产生一种适应社会的“适应性自体结构”。
如同我们热爱阅读,会为一句话忍俊不禁,也会为另一句话泪流满面。
这种情绪共鸣,让我们感到被外界接纳、看见,由此产生一种存在感,统整感。
比如读书带来的一些挫折性体验:感觉这本书不是自己的“菜”,不太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读到一半读不下去……
这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也会让我们调整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提高适应力和稳定性,更好地投入进去。
所以,拥抱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强大,更好地适应外界。
其实,剥夺文化体力的不止工作,还有以下4个原因:
1、人际距离太远。
想约朋友看电影,A要带孩子,B要加班,C有事要忙,D在跟男朋友吵架……
大家各有各的事,根本约不到人,拉远的人际距离,导致文化体力被孤独感削弱。
光是“没人陪”就够让人沮丧的了,想想还得一个人做这做那,心情更“丧”,还是算了吧。
2、心理空间变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
左边是生活压力,右边是工作压力,一左一右两面墙,压着我们往中间挤。
事业和学业越来越卷,我们的心理空间也越来越扁平狭窄。
好不容易闲下来,只想喘口气,做些不用动脑子的事情,摆烂放松一下。
哪里还有什么余力,去思考一些阳春白雪的浪漫理想呢?
3、空心病的影响。
很多文化体力虚人,可能都有“空心病”。
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经常感到空虚乏力、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连活着的意义都不太能找到,能不能找到文化的意义,并从中体验到热爱的乐趣?
答案悬而未决。
4、核心自体的匮乏。
科胡特认为,追求热爱过程中产生的适应性自体结构,会慢慢成为核心自体(nuclear self)的一部分。
核心自体,是指能够把自身的感受广泛连贯地联系在一起,比如不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负面情绪、幻听幻视;
并且能够以连续性的方式体验自身和他人,比如今天明天后天都喜欢读书,不会今天喜欢、后天不喜欢。
在科胡特的观点里,自体是个体一切成长、发展的基础。
核心自体稳定、强大了,我们才不会“突然变一个人”:今天体会到一个自己,明天感觉又是另一个自己。
核心自体虚弱匮乏,人就会陷入一种内在的“贫穷”状态:
状态很不稳定,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或者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有很多不切实际的负面情绪,真到做的时候,又觉得没兴致了。
尽管成为“文化体力虚人”,能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怀念过去那个充满文化体力、热爱生活的自己。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文化体力减弱,似乎是一件不可逆、不可抗的事。
学生时代挑灯夜读的干劲,到30来岁只剩下开关灯的力气,也很正常。
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空虚乏力的状态,重拾文化体力呢?
1、回到“累”的状态里,把“累”活出来。
精疲力尽时,人们第一反应是放松、摆烂、睡觉,但累是需要被呈现的。
加班回家、应酬结束、哄完孩子时,别急着休息,先试着觉察:
我的表情究竟有多疲惫?
我的声音是不是都开始沙哑了?
我走路的步子是不是拖拖垮垮的?
看清楚自己的情绪,才能看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2、给内心解绑,接纳虚弱的状态。
请记住这三句口诀:
别逞强,别掩饰,别伪装。
累就是累,是个人都会有累的时候,不要为此感到羞耻、内疚。
看到自己的确沉浸在虚弱状态里,不做任何辩解掩盖,反而会“松了口气”,诚实面对自己。
比起逃离虚弱,看见并接纳虚弱其实更能重燃力量。
3、回到“儿童自我状态”,带着好奇心去看世界。
儿童自我状态,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的自我状态理论。
它是指,个体以幼年时的方式进行思考、感觉和行为。
比如,翻出小时候写的日记、画册和手工看看,体会一下当初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或者,趴在窗前眺望外面,看云朵像不像小狗,建筑物像不像积木,人群像不像小蚂蚁。
感到自己差不多沉浸进去了,再试着带着这种感觉回到成年人的状态里。
这时,你会感到有些成长发展、品味生活的冲动,会再次想要去读一本书,看一场好电影,做自己曾喜欢做的事情。
文化体力增长带来的是一种“满血复活”的状态,它能收获深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有些事,可能刚开始提不起劲去做,可真的做完,会发现比刷手机的恢复效果好很多。
我们必须靠不停地疯狂爱上什么来维持生命力。
它可以是文学、艺术、绘画、音乐;也可以是运动、娱乐、思辨……
找到它,并为之兴致勃勃,这决定了我们具体要把文化体力用在哪些地方,也决定了休息过程能不能让内心充满力量。
有一个充盈的精神空间可以提供养分,是无比满足且愉悦的事,再平淡的生活也会让人有所期盼。它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进而热爱整个世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1111 测试
立即测试
355 测试
立即测试
974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