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面对一个让人痛心的严峻事实:中国的孩子,大多不自信。
而在心理学中,所有不自信的人,其内心都有一个黑洞。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无论我们获得了多少成就,无论我们爬到多高的位置,那个黑洞都会在下一刻让我们陷入自卑的困局中,否认我们曾经付出过的努力,认为我们不配得到那些成绩和荣誉。
而更悲伤的是,那些不自信的根源起于我们自身。是因为我们无法自我接纳,才导致了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断跌倒。
不少人都知道,只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告诉自己“人无完人”就可以了啊… 然而,要做到这点,对于自卑者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有人说,你不自信,改变就好了啊。为什么不改变?但事实是:越不自信,就越难改变。越难改变,就越看不到希望,越不自信。
改变,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自我接纳的基础上。不自信的人,内心往往有强大的无力感:
我努力就有用吗?算了吧,到死都赶不上别人。
反正你们都这么看我,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吧。
我干嘛要为人生负责呢。就这样活着吧。
这种无力感深深盘踞于心,形成一种心理定式 —— 我坚信,我就是我改变不了自己。
而最令人悲伤的是,这种心理定式,来源于最初的教育——原生家庭的教育。
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一个无法自我接纳的父母,很难教出自我接纳的孩子。而当父母的自恋发生问题,孩子的自恋必定也会发生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给与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我们的父母也逃不出这个定律。当我们的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缺陷时,他们便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永远无法自我接纳,也更谈不上变得自信了。
但原生家庭,我们真的难以改变。有什么是能让我们重新找回自我,接纳自我的么?
答案是:找到那么一个人,对你无条件接纳,重新建立健康的自恋。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打破“我无力改变自己”的心理定式。
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定义自我接纳:“自发、坦率、真实,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
当你学会在他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我时,你便会逐步感受到接纳自我给你带来的温暖体验,进而一步步地走出困境。那些你曾经无法接纳的缺点和过往,都再也不能困扰你。
当你开始接纳自己时,你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你甚至会觉得,那些曾经加诸在你身上的负面评价,其实很可笑。
接受你现在的样子,不会让你止步不前,而是让你更有力量去改变。罗杰斯始终坚信:当人有了自我接纳,就会趋向“自我实现”。
而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自卑的人不一定要变得自信才可以,自卑的人也可以自我接纳,只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自卑就好。一个人一生的终极任务,就是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程度越高的人,就越容易幸福和成功。
最后,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你,在某一天可以开始逐步接纳自己,每天前进一点点,一步步踏实地走在变成更好的自己的路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55 测试
立即测试
335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266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