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最致命的情绪霸凌
作者:解心在线 2024-06-19 10:12:10 婚恋心理
关系中最致命的情绪霸凌

有时候会在某一瞬间爆发,绝不仅是因为一只碗没洗、一次垃圾没倒这么“简单”。

因为这些“小事”的背后,通常是其中一方在承担着过度的“情绪劳动”。

这些不被看见、无法描述,却又无处不在的“情绪劳动”,才是造成我们情绪崩溃、一点就炸的根源,是能压垮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情绪劳动”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该怎么处理,让关系变得更好?

“情绪劳动”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提出的概念:

人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第三种劳动——情绪劳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劳动”可以被理解为:

为了推动任务顺利完成,个体需要压抑真实情感,从而表现出合理情绪的心理过程。

这个词放在工作环境中很好理解。

比如你面对一个特别讨厌的甲方,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在私下吐槽过对方无数次,工作时也必须保持礼貌、专业。

但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绪劳动”却常常被忽略。

作家杰玛·哈特莉将它定义为“为了让周围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所做的没有酬劳的隐形劳动”。

用“给家里买生活用品”举例,这件事情听起来很轻松、好解决。

但事实上,你不仅要选品牌、比价格、及时补充,还要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喜好、感受等。

更糟心的,是好不容易买回来了,还被家里人吐槽一番:

“一下子买这么多东西,这不是浪费钱吗?”

“这个纸巾好难用,你是怎么挑的?”

你不知如何解释,只能默默把委屈吞进肚子里。

所有这些情绪上的努力,都属于“情绪劳动”。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劳动的“隐形性”来自于两个方面:

1、对劳动的认知偏差

当夫妻双方对同一件事包含的工作量认知不同步,自然就无法完全认可对方的劳动。

这种情况下,为了家庭的整洁、和谐,这些一方意识不到的工作,就会由另一方来承担。

 

2、难以解释说明

杰玛·哈特莉提出,情绪劳动不会在转移任务时结束,而是持续到任务完成为止。

这就取决于情绪劳动的另一个特点:难以解释说明。

一方面,“反复说明”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劳动,它需要消耗一个人的心力。

心理学家认为,“不断说明却不断失败”的经验会导致一个人陷入“说服疲劳”。

这种疲劳会让人产生挫败感,陷入疲惫和无助。

导致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需要调动更大的情绪成本,才能完成“告诉对方要做什么”这件简单的事。

另一方面,“如何解释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感受”也是个问题。

因为在一方看来,你让我干的活我都干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而另一方觉得,为什么这种事情还需要我说?你自己想不到吗?

事实是,除非对方真的像自己一样去做这些劳动,否则TA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事有多累。

劳动本身难以传达、情绪又不被理解,这些都让情绪劳动更加“隐形”。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劳动的“隐形性”,比劳动本身的杀伤力还要大。

1、破坏家庭关系

承担情绪劳动本身是为了维持家庭和谐,但如果这种劳动长期不被重视,首先破坏的,也是家庭关系。

先是夫妻关系。

陷入“说服疲劳”的夫妻,通常会有一个固定的相处模式:

其中一方看上去咄咄逼人,不留情面,另一方则看起来很无辜,逆来顺受。

积压的情绪劳动会在某一刻爆发,一方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挫败,只能通过暴怒的方式,希望引起另一方的重视。

然而,认知偏差会让伴侣无法理解暴怒背后的原因,并简单地归结于对方唠叨、情绪化。

这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矛盾,破坏夫妻感情。

 

2、降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除了对关系的破坏,这种情绪劳动对个体本身的损害也很强大。

一方面,大部分情绪劳动是琐碎、持续的,这会导致个体需要分配大量的注意力资源来处理它。

从家庭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家庭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只要系统还在运行,它所产生的劳动将会是无限的。

这就会导致,承担情绪劳动的一方,很难再去做一些需要长期专注或者有创造力的事。

因为琐碎意味着“打断”,它会破坏一个人的心理秩序,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

另一方面,情绪劳动如果得不到认可,TA们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用,从而严重损害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

因为得不到理解,TA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感受,或证明自己的劳动价值,最终身心俱疲,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前面我们总结了,情绪劳动最大的危害来自于它的“隐形性”,因此应对它的关键就在于“化无形为有形”,让所有情绪劳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明确意识到它的存在。

 

这可以分为四步:

1、自我觉察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感受。

那些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因为琐事带来的,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烦躁、疲惫,都不是在矫情,而是你的“自我”真实地被情绪劳动磨损了。

确认这一点,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2、表达自我

接着,和你的伴侣沟通这个问题。

注意,沟通的目的不是向TA自证和解释,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感受,以及希望TA做出的配合和改变。

你要让对方意识到:你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义务,而是出于对TA和这个家庭的爱,才主动承担的劳动。

 

3、停止“求助”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生活中,明明是要一起完成的事情,当你说出“帮我”时,就会完全变成只是自己的责任,而对方做的一切都是额外的功劳。

比如,领导交代你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完成季度汇报,你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即使对方也有责任,你依然习惯说:“帮我找个资料好吗?”“帮我统计下数据好吗?”

久而久之,焦虑的只有你,对方安心躺平。

 

4、寻找适合双方的劳动模式

这里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冲突是:

当你指出一直在帮对方收拾乱扔的袜子时,对方可能会反驳“我不需要你这么做”。

这种说法的本质,是在逃避。


杰玛·哈特莉提出,情绪劳动本质上是对关系的投入,确认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劳动标准是彼此的义务。

她说,“即使一个人觉得浴室发霉也无所谓,也不代表TA没有打扫浴室的责任。”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不能在关系中坚持自己单身时的习惯,而是要将伴侣的生活标准考虑在内。

这点对双方都适用。

当你们彼此确认情绪劳动的存在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适合双方的劳动模式。

你需要先想清楚,自己能够接受的劳动模式是什么样的。

此时再去跟对方沟通,各自做出让步,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比如明确双方对家务的定义,分清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制作家务清单,分配任务。

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来,抓住自己最想改变的点去努力。

比如你希望对方在言语上有所改变,那么就不要在意TA具体干了多少活,而是要求TA肯定你的劳动;

如果你希望对方分担一部分劳动,但对方却不愿意,可以试试小红书上那位全职妈妈的做法:

当儿子和丈夫都不认可她的劳动价值时,她的选择是:暂停一切为这个家庭做的劳动。

饭只做自己的、衣服只洗自己的,用做家务、陪孩子的时间做自媒体。

一开始,老公以为她开玩笑没当回事,意识到她来真的后也慌了。

第三天,他开始收拾房间,做些简单的家务。

第七天,儿子来跟妈妈道歉……

他们未必是真的意识到错误,但只要行动上有所改变,目的就已经达成了。

工作中的情绪劳动虽然痛苦,但只要我们离开那个环境,就能得到缓解。

但亲密关系不同,只要日子继续,它就会一直存在。

无法逃避,只能面对。

那些愿意陪你一起分担这些劳动的人,才是能够走下去的神队友。

而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不在意你情绪的人,你该考虑是不是值得继续付出。

你已经照料别人很久了,是时候放下这些情绪,好好照顾自己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