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感到孤独吗?
孤独将我们从人群中拉扯出来。
仿佛忽然有了一个罩子,把你和其他人隔开,距离足够遥远到你们不能接触到彼此的疑虑和忧愁,远到你甚至可以忽略他们就在你身边的事实。
无法交流,无法沟通的心绪堆积在心里慢慢发酵,孕育成为一个人孤独的基调。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和友情可以削减孤独,却无法根除。
区别在于,孤独给你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丰盛的,还是内耗的?
大多数受困于孤独的人都是后者。
孤独的四种类型
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孤独可以分为两种:存在主义孤独和人际孤独。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这种独特本身,就是「存在主义的孤独」。
当我们身处关系当中,却依然感觉缺乏支持,不被理解和包容,这种就是「人际孤独」。
但从每个人在孤独中的状态上看,孤独也可以分为两种:丰盛的孤独和内耗的孤独。
在生命最初的时候,我们是寻求融合的,寻求被照顾、被支持。长大以后,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可以独自存在,好像活成了一座孤岛。
有人在孤岛上种花种草,自成一个生态圈,可以自由地付出爱、享受爱,内心也没有任何黑洞,这种是「丰盛的孤独」。
有人在孤岛上,把自己关闭起来,你进到里面一看,其实岛上只有一棵树。
他们活成了他人眼中独立自主的人,好像很有掌控感。只有停下来的时候,才能看见内心是有一个黑洞的,好像再忙碌也填不满,这就是「内耗型的孤独」。
内耗型的孤独
到底在防御些什么?
内耗型的孤独,往往来源于全能自恋、无回应的创伤和信任创伤。
a. 全能自恋和无回应创伤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的全能自恋感,比如我发射出去一个愿望,就要得到充分的满足。或者说,是由于对别人有理想化的想象,别人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立马回应,否则他就是不理解我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容易出现这种状态,对爱人有一个理想化的投射:我说什么你就要做什么,我没说的你也要去做,你要懂我。
一旦愿望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动力就会被折损,受挫让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关闭起来,缩进一个壳里,保护自己不要再受伤。
如果你处在全能自恋中,说明你的心理年龄比较小。
全能自恋会发生在0~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发现我哭一声,妈妈就会马上来满足我;只要我发出声音,全世界都会围着我转。
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全能自恋没有被满足,就会形成创伤,一直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有一种很火的育儿方法叫“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能去管,让他自己哭,过一阵再满足他,或者干脆就不满足,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成长。
但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没有被回应,会非常绝望,产生一种死亡的恐惧感。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很贴切的话:无回应即绝境。
长大后,为了不再体验这种“死能量”,退到自己的世界里面,关闭和外界的连接。
长期的关闭会让我们在孤独中枯萎,内心的爱和亲密全都会被阻截掉。
一旦没有确认这种感觉,就特别挑剔、敏感、多疑,而这些特质,又会影响关系。
b. 信任创伤
初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最信任的就是养育者。
和养育者的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段关系,如果养育者没有能力或者被很多情绪困扰,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爱和保护,我们的信任就会遭受创伤,很难相信这个世界。
没有信任感,长大后就很难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严重的问题。
如何创造丰盛的孤独?
a. 摆脱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一种想象的恐惧中内耗。
事情还没做,就开始想象如果做这件事情会受到什么样的挫折,过程会怎么艰难,或者我做了也没有什么用。
在这些想象当中拖延,和自己斗争,把能量都消耗完了,就没有对外联结的力气了。
孤独是自己和自己的相处,可是内耗型孤独在和自己相处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打架,各种自我否定、自己吓自己,所以不敢扩大自己的边界。
还有人会说,我在关系中会有一种被吞没的恐惧感。
这是因为如果你的自我不够完善,一进入关系当中,就倾向于去讨好、去融合。
比如很多人在应酬时,就会特别不舒服,觉得不能按照自己的个体意识来,要遵从应酬的氛围。
就像小时候,自己表达主观意愿,却总是被父母否定,这种时刻就会特别孤独,你觉得自己的声音是不重要的,被覆盖掉、研磨掉的,那样自己的不存在感或者死亡恐惧感同样会被唤醒。
这时候孤独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但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所以下次再内耗的时候,可以评估一下,这是我想象出来的恐惧还是真实的?外面的世界真的有这么可怕吗?外面的人真的会吞没我吗?
b. 拥有建立深度关系的愿望和能力
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长大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很多大自然,真实的动物和植物,看到鸡是怎么下蛋的,小狗是怎么追逐的,牛羊是怎么吃草的。
这些和真实生命之间的互动,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深深的连接感。
但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忙着学习、忙着工作,一直在跟想象中的东西打交道,很少有体验的过程,所以缺乏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
所以建立深度关系,首先我们要去接触真实的动植物、真实的人,和生命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链接,会激发你的柔软心和慈悲心。
其次,从思绪中走出来,收集一些让你感受丰盛的瞬间。给自己好好做一顿饭、刷一次碗、看一部电影,走路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走路,去感受自己的脚一步步踩在大地上的那种踏实感。
c. 拥有真实自信的能力
我们常说要成为你自己,这个自己不是完美的,而是真实的、完整的。
你理解的自己是真的你吗?别人理解的你是真的你吗?
现在社会越来越浮躁,我们对人和事的了解也越来越浅显。比如说你的一支口红,你只知道它是口红,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色号。
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其实也不细致。对自己的了解,要从外界的碰撞、互动才能得来,这个过程会比较煎熬,也非常漫长,也是我们抵抗孤独,找到人生意义的关键。
当然,摆脱想象、建立深度关系、拥有真实自己都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一时没达到也不要放弃。
如果你希望这个过程能更容易一些,那么求助心理咨询是个有效的方式。
咨询师会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带你识别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从而摆脱想象;咨访关系本身就是一段深度关系,所以走向咨询也是对抗内耗型孤独、携手创造丰盛孤独的开始。
记住,孤独并不可怕,丰盛的孤独,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之根扎得更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341 测试
立即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