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提及大脑运作的双重机制:情绪与直觉由杏仁核主导,而思考与决策则由前额叶皮层负责。
这两者相互制约,当情绪波动时,杏仁核活跃,前额叶皮层受抑制,导致我们的判断力、思考力和自控力降至谷底。
因此,面对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时,应暂停决策,反问自己:何物触发此情?即将采取的行动是否乐见?暂缓行动有何不利?这些问题能激活前额叶皮层,抑制情绪反应。
情绪波动源于外界撩拨或内心阴影,它们试图压制理性,操控行为。
对此,应警惕任何促使放弃理性思考的情绪诱导。理性放弃,意味着行动自主权拱手让人。
例如,面对愤怒信息,思考其是否刻意激怒;面对即刻行动的指令,质疑其紧迫性;面对未来担忧,评估是否需要当下决策。
记住,没有什么事情紧迫到无法等待几分钟冷静后再行动。
在心理学上,“后悔的时间模型”指出,长远看,未做之事更易令人后悔。
面对权衡后仍犹豫不决的事,倾向于行动,因风险与收益大致相当,且行动能揭示更多信息。
空想无益,行动方能见全貌,即使结果不佳,也是宝贵经验。当然,“头脑一热”并非冲动,而是先行动再思考如何做好,如制定预防措施。
成功做事需平衡思考与行动。将任务分解为小阶段,每个阶段前计划,后复盘,保持“思考-执行”的均衡。
避免沉溺于单一状态,要么从思考切换到执行要么反之。
设定规则限制思考时间,如项目开始前考虑时间不超过总时间的5%,规划时间不超15%。坚持复盘,确保从执行中抽离思考。
多数担忧之事从未发生。研究显示,85%的担心从未成真,79%的担心结果比预期好,放下焦虑者身心更佳,更有能力应对挑战。
对抗焦虑,将恐惧与变强决心相连,告诉自己:问题大概率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也能应对。现在应努力变强。
合作优于竞争。政治学家Robert Axelrod的博弈游戏揭示,“以牙还牙”策略长期收益最高。
追求共识、双赢和合作是更优策略,虽短期收益未必最高,但长期结果更佳。面对冲突,先沟通合作,不成再竞争,避免无谓消耗。
面对外部世界,应沉浸其中,减少杂念,投入生活,体验心流。
面对内心世界,应抽离观察,用第三者视角审视内心阴影,避免其干扰。对于内向、敏感者,此建议尤为重要,能帮助改善生活状态。
学会在情绪波动时暂停决策,平衡思考与行动,勇于行动并规划预防,相信担忧多属徒劳,优先寻求合作,沉浸于生活同时抽离审视内心,方能活出更加充实与和谐的人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895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437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