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与查理·芒格携手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共同缔造了无数商业传奇。在众人眼中,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挚友。然而,芒格却坦言:“在工作上,我和巴菲特仅仅是同事,我们的交流始终围绕着工作。”
曾几何时,芒格提出投资苹果的建议,巴菲特却因对科技领域的不了解而选择回避,直言“看不懂”。为此,芒格毫不客气地批评巴菲特是“老古董”,甚至在董事会上多次与他争执。后来,在伯克希尔的年会上,巴菲特幽默地提到:“工作上,芒格对我的错误从不留情,言辞犀利,尽管他一年只发表几次意见,但每次都会说‘你错了’。”这便是职场大佬传授给我们的生存法则:公事公办,专注职责。在职场打拼,务必铭记:在涉及利益的地方,切勿掺杂个人情感。
不过分期待
在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中,董家希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发展。由于缺乏资历和人脉,她只能在剧院从事一些杂务工作。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位热情的同事,时常给予她鼓励。董家希因此将这位同事视为知心好友,无话不谈。然而,这位同事却窃取了董家希的创意,抢走了本应属于她的工作机会。得知真相后,董家希如遭雷击,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试图向导演解释,却已无力回天。
职场,从来不是交朋友、谈感情的地方。朋友关系建立在情感之上,而同事关系则更多基于利益。今天,你们可能还是亲密无间的伙伴;明天,就可能因为一个晋升机会而成为竞争对手。职场人最不成熟的表现,就是与同事谈感情。投资大师菲利普·费雪初入职场时,也曾因好友的背叛而离开公司。多年后,当记者问他是否憎恨那位好友时,他意味深长地回答:“我们的关系很复杂,人本身就是复杂的动物。”他深知职场并非象牙塔,工作离不开利益的考量。利益一致时,大家是盟友;利益相左时,则难免勾心斗角。你对同事期望过高,一旦期望落空,便会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显得有些“无情”。他们不会向同事透露隐私,更不会毫无防备。这并非凉薄,而是对自我的保护。
不过分热情
复旦教授梁永安曾说:“工作中最大的疲惫,莫过于不得不与身边的人和事周旋。”为了照顾他人的情绪,你会努力满足对方的需求;为了体谅他人的工作难处,你会主动分担任务。然而,过分的热心往往换不来同事的好感,反而会让自己身心俱疲。有一个流行词叫“便利贴女孩”,指的是那些初入职场、不懂拒绝的新人。她们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廉价的热情。无论同事有什么要求,只需一张便利贴,她们就会照做。比如泡咖啡、买早餐、帮忙做表格等。结果,她们忙得像个陀螺,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连试用期都过不了。职场新人要成长为老手,首先要学会丢掉无谓的热情。马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职场不是做人的地方,而是做事的地方。”与其费尽心力去经营人际关系,不如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当你学会保持冷漠、懂得拒绝时,自然就能专注于自我成长,在职场上越走越远。
不自作多情
网上有个问题:“人在职场,什么样的人活得最累?”答案是:“内心戏丰富、喜欢自作多情的人。”老板在会议上批评某种现象时,你总会不由自主地认为是在针对自己;领导偶尔晚回你的消息时,你总会认为对方嫌弃你工作完成得不好;同事更新一条朋友圈时,你总会觉得某句话是针对自己。多情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赋予你丰富的感知力,也让你更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精神内耗的泥潭。在职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你。如果你管不好自己的情感,就会陷入无限的内耗中,失去掌控生命的力量。作家松浦弥太郎曾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你所以为的影射、针对,往往都是自己在自作多情。在职场中,收起你敏感的触角,把外在的声音关到最小,聚焦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轻松工作。
不过度共情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护城河”的概念,指的是当我们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不设防时,自己的生活就容易被他人情绪的洪流冲击,进而崩溃决堤。当一个人过度共情别人的负面情绪时,别人的事就会转化为自己的万千愁绪。博主@蔡璐从事设计工作,旁边坐着一位喜欢抱怨的同事。同事很消极,整天担忧自己的未来,抱怨领导的刻薄。一开始蔡璐还会安慰同事,但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也变得又丧又刻薄。其实她之前很喜欢设计工作,上班时干劲十足,从不发牢骚。后来有一次,部门的主任找她谈话,问她最近的状态为什么如此消极。这时她才意识到不对劲,这段时间自己简直就是一个怨妇。作家白落梅在《相思莫相负》中说:“人的情绪是一种传染病,当你不能感染一个人时,就必定要被其所感染。”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那些抱怨的话,左耳进右耳出,不用放在心上。要知道,愿意做一个安静的听众,就已经仁至义尽了。保持冷漠、不过分共情他人,你才能摆脱抱怨的干扰,稳住自己的情绪。一旦稳住了自己,也就稳住了工作局面。
不情绪用事
有一年,巴菲特犯下严重错误,创下了他担任总裁以来的最低营收。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上,巴菲特自我反省道:“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时,我却陷入了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决策失误。”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不情绪用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稍微遇到不顺就冲动上头,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引来更多麻烦。职场顾问崔璀刚毕业时遇到过一个难缠的客户。她据理力争却无济于事,一怒之下臭骂了客户一顿。虽然解气了,但接下来却面临老板的不信任和认定她不堪重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得不到重用,薪水也少得可怜。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未来的成就。以心情为导向只会让小麻烦变成大麻烦、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一切只会滑向更糟糕的困境。弱者心里只有“我”,而强者心里只有“事”。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只会让别人觉得你无能;一味任由自己崩溃只会徒留一地残局。收回无用的情绪,把精力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才是一个人在职场最聪明的做法。
耶鲁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向数百位企业家、公司高管、职场精英发放问卷,让他们分别列出影响他们成功的因素。结果显示,“不被情感左右”被绝大多数人列为最重要的因素,占比高达80%。从今往后,少在意别人、多专注自己;少关注情绪、多重视成长。越聪明的人越懂得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最值得的事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245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