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为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量力而为。
然而,踏入职场后才恍然发觉:那些自认为“恰到好处”的工作,常常是最容易让自己陷入困境的牢笼;而那些觉得“遥不可及”的岗位,反倒可能是开启新机遇的钥匙。这话乍一听或许不合常理,甚至有些刺耳。但倘若你此刻正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不知如何突破,那请务必听完这个故事。
第一份工作: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我的首份工作是在教育培训行业担任课程顾问,也就是教育领域的销售。这并非大众眼中“光鲜亮丽”的岗位,它注重执行力与抗压能力,工作底层、辛苦,人员流动性也大。
我7月入职,9月便斩获全国销售第二名,第一名是我的师傅,业绩仅比我多几百块。10月师傅离职后,我独自挑起岗位大梁,从销售一路做到讲师,给大学生授课,接着又负责内训、课程设计,还管理着一个30人的团队。
可以说,这5年里,公司里几乎所有岗位我都轮了一遍,业务闭环、教学交付、团队协同等方面都不在话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不断成长,可业务结构却始终停滞不前;我渴望走得更远,业务组织却只在原地徘徊。
我明白,是时候离开了。然而,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我一度迷茫不已。是继续留在熟悉的小公司,稳坐“高位”?还是投身大公司,重新适应复杂的流程和组织架构?那段时间,我焦虑又慌乱。因为我从未在大公司工作过,害怕流程繁琐、害怕自己无法适应、害怕格格不入、害怕起点太低……这些担忧,本质上都是“我不配”的潜意识在作祟。但最终,我还是咬咬牙,选择了那条看似“高攀”的道路。
站对位置,才能看清世界
进入大公司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工作的认知是多么狭隘。大公司的流程、项目体系、组织协同以及知识结构,对我而言,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开始,我痛苦不堪,就像一个农村的尖子生突然被扔进了985高校。
我习惯了在小团队中掌控节奏,如今却需要与他人协作、汇报工作、接受审议、达成共识并交付成果;我习惯了快速出结果,如今却要遵循流程、进行复盘、迭代版本、协同团队。但也正是这段痛苦的历程,让我对职场有了“第二层认知”:我开始理解组织、项目、资源、分工和战略。
我也逐渐积累了“能打硬仗”的工作经历,结识了一流的人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职场声誉。可以说,那段看似“高攀”的经历,成为了我日后创业的底层能力储备。你看,我从一个销售岗位一路做到团队负责人,本以为自己能力尚可。但真正进入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平台后,我才明白什么叫“格局限制成长”。并非我不够优秀,而是我一直待在“太容易取胜的池塘里”。
不敢高攀,未来代价更高
在后来辅导求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聪明人选错战场”的案例。有人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五年运营,工作内容毫无变化,薪资原地踏步,项目也毫无起色。她跳槽时,目标依然是类似规模的公司,还在寻找“自己能够稳稳胜任”的岗位。
但她不知道,正是这种“我能胜任”的思维,成为了她职场内耗的根源。你越追求“万无一失”,就越容易陷入一眼望到头的死胡同;你越追求“合适匹配”,就越容易困在低效内卷的泥沼中。真正辛苦的,不是那些挑战高配岗位的人,而是那些永远只能在低配岗位上熬资历的人。
高攀:成长的必经之路
很多人对“高攀”这两个字存在误解,他们认为高攀意味着“不自量力”,意味着“失败几率高”,意味着“看起来很丢人”。但实际上,高攀意味着:你在逼迫自己成长;你在扩大自己接触的信息量、资源面和机会窗口。
你去挑战一个“稍微超出自己能力圈”的岗位,可能会疲惫不堪,但你会快速学习新知识;你与一群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共事,可能会焦虑不安,但你会持续进化提升。人生最怕的,不是“配不上”,而是“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满足于容易的舞台”。
写在最后:勇敢跳出舒适区
如果你还在犹豫:“我是否该尝试进入大公司?”“我是否该申请更高职级的岗位?”“我是否配得上那个岗位?”“我是否应该先积累一些经验再挑战?”请你把这些问题的表述反过来思考:“我是否不敢走出舒适区?”“我是否在用‘准备’来掩盖拖延?”“我是否害怕别人看到我还不够优秀?”“我是否一直在错过可能真正改变我的机会?”
我并非鼓励你盲目投递高岗位,而是希望你能停止自我设限。你以为自己还不够格,但实际上,你只是还没有被放在真正属于你的舞台上。你能走多远,从来不是取决于你现在有多匹配,而是取决于你敢不敢迈出那关键的一步。高攀一次,或许困难重重;但高攀一次,你的人生或许从此焕然一新。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44 测试
免费测试
1058 测试
立即测试
952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