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同事离职后,便如同断了联系?
作者:解心在线 2025-07-04 15:47:21 职场心理

最近工作,我深切体会到:“言多必失。”尤其要记得:隔墙有耳。

为何同事离职后,便如同断了联系?今天你随口说的一句话,说不定明天就传进了老板的耳朵。今天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明天可能就成为领导批评你的由头。

工作十年,无论是线上交流还是线下相处,我发现,能称得上朋友的就那么两三个,而且还是完全没有利益纠葛的那种。

更让人心酸的是,一旦大家各奔前程,关系就越来越淡,连在朋友圈点个赞都变得难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上班时,大家能聚在一起喝奶茶、点外卖、吐槽老板,聊得热火朝天,开心得不得了。

可一旦有人离职,这种热闹的场景就像一场梦,同事之间的联系瞬间就断了。

微信对话框不再弹出消息,更有甚者,刚走出公司大门,就把同事列表里的联系人删得干干净净。

01

同事关系就像一层薄纸:一戳就破说实话,同事关系本就脆弱不堪。大家来上班都是为了赚钱,谁有空跟你谈感情。

你在同事面前袒露自己的原生家庭,在他眼里可能只是饭后的谈资。你跟同事吐槽别人,明天大家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所以,别在同事面前什么都“唠叨”!一来,别人没空同情你;二来,只会让别人更看不起你、嫌弃你。

人都崇拜强者,当你抱怨、吐槽的时候,你就已经被别人从重要联系人列表里划出去了,有什么重要信息也不会主动跟你分享。

02

同事关系是一场利益权衡的算计离职后,为什么大家都不联系了?因为没了利用价值。在职时,大家是合作关系,需要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离职后,关系的纽带就断了,基本上没人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护一段“纯同事”关系。

毕竟:你们不是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也不是相互选择的朋友,甚至有可能还是竞争对手。

所以,不联系才是常态。

03

职场中,学会“闭嘴”才是关键这里说的“闭嘴”,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在说话之前,先在心里过滤一遍:“我要说的话,是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比如:同事每天午餐时向你抱怨领导,消耗你的情绪。常规做法是:耐心倾听、给出建议、甚至帮忙传话。而“闭嘴”的做法是:“听起来你挺苦恼的,或许直接和领导沟通会更好?”然后明确告诉对方:“我需要午休来恢复精力,暂时不想聊工作。”

李雪曾说:皮肤以内是我,为内部;皮肤以外非我,为外部。

同事的情绪、观点、想法都属于他自己,如果你去介入他的事,就等于允许他侵犯你的边界。

04

清醒一点,上班是为了赚钱和同事之间工作上相互配合,别给彼此找麻烦。聊天可以聊兴趣、爱好、明星八卦,但千万别交心。离职时,主动退群,别等着别人把你踢出去。

真想交朋友?那就去加入一个志同道合、充满正能量的圈子。比如:走出家门,去健身房锻炼,去爬山、跑步、骑行。至少这样的关系更纯粹。

05

写在最后职场最好的状态就是:在职时,有人给你带饭,有人陪你喝奶茶。离职时,朋友圈还有人给你点赞。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