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谋面的旧友,是否还值得继续联络?
作者:解心在线 2025-09-17 10:38:02 人际心理

一位多年未曾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发来消息,我顿时心生警惕……

久未谋面的旧友,是否还值得继续联络?数日前,一位几乎被我遗忘的男同学突然发来问候。起初,他的语气颇为亲切:“最近过得还好吗?”“工作是不是很忙?”我正回复着这些寒暄,他话锋一转:“能借我点钱应急吗?”

我愣住了,没想到他会如此直接。

没过多久,我丈夫的手机也收到了同一条消息,还附带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声称自己站在派出所门口,急需用钱。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同时向多位同学开了口。

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同学家境并不差,夫妻二人做着小生意,日子过得颇为滋润。可他为何突然四处借钱?结果不出所料,借出去的钱如同石沉大海,他本人也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件事引发了我诸多思考:

  • 时间不仅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也消磨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滤镜。

  • 成年人的求助,有时不过是一种试探。

  • 金钱往来,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品性和真心。

  • 一、有些人,只能陪你走一程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朋友?曾经亲密无间,后来却渐行渐远。

    几年前,我偶然与一位小学同学重新取得了联系。她四年级时转学到我们班,初中又因家庭原因转走。那时没有手机,我们只能靠书信交流,后来书信也中断了。

    重新加上微信的那天,我们聊得热火朝天,回忆着一起读书、追星的趣事。她如今在国外从事娱乐圈幕后工作,经常接触明星,听她讲述那些光鲜亮丽的故事,我既感到新鲜又觉得遥远。

    但我明白,我们不会再见面了。

    后来,我们的联系逐渐减少,最终退回到了点赞之交。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没有相同的话题,仅凭回忆维系的联系,终究难以长久。

    我终于意识到:有些人重逢,并非还想继续同行,只是对过去还有些许留恋。

    二、“以后”,往往就没了以后

    前阵子,闺蜜问我要不要参加同学聚会,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她说我太不合群,我回应道:“咱俩经常见面,就足够了。”

    果然,聚会结束后我问她感受如何,她回答:“除了尬聊,就是互相攀比谁混得好。”

    现在的同学聚会,往往变成了一场场客套的寒暄。加微信时说“以后常联系”,但之后对话列表里除了刚加那天的一条验证消息,便再无其他。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真正想联系的人,早就已经在联系了。

    能长久陪伴的人,一定是有共同成长、节奏相似、话题相投的。而那些已经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不如就让他们安静地留在回忆里。

    毕业、离职、搬家……很多人,真的就不会再有“以后”了。

    三、成年人最体面的告别:不纠缠,不强求

    这些事让我逐渐明白:

  • 人和关系都会变化,都有保质期——这很正常。

  • 别用过去的情感,去束缚现在的彼此。

  • 成年人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是默默退出,不追问、不纠缠。

  • 我们总要学会向前看。

    人生这趟列车,有人上车陪你一程,到站了就会下车。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很难陪你走到终点。

    所以——

    不联系,是尊重彼此的选择;

    不见面,是保持体面的方式。

    ✨ 珍惜那些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的人,

    也温柔地告别那些已经远去的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