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有个段子颇为流行。
它说职场可分为成人职场与孩童职场。
成人职场里,充斥着办公室恋情、不正当男女关系、灰色收入、贪污受贿以及酒桌文化等乱象。
孩童职场则截然不同,人们在这里骂领导、怼同事,还热衷于探讨次日吃什么。
初看此段子,不禁会心一笑。
确实,当“背后吐槽”成为职场人的常态,职场的“自我矮化”已然演变成一种新的调侃方式。
许多人感慨,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终于明白为何一直无法晋升,原来自己一直坐在“孩童桌”。
有朋友称我适合写“职场文”,说我洞察力敏锐,经验丰富。
我想说,一个玩了十几年“孩童场”的人,能写出什么真知灼见呢?但还是忍不住想说,段子终究只是段子,经不起深入推敲。
倘若职场真分“大小场”,我认为与那些“调侃自嘲”并无直接关联。从“孩童”成长为“成人”,是一个人职场进阶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身处“成人场”还是“孩童场”呢?我认为有三个标准:
01 情绪自洽
这里我用的是“自洽”,而非“稳定”。
许多人习惯以情绪是否“稳定”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成熟。
然而,许多人的“淡定”不过是伪装与忍耐,与成熟并无直接联系。
真正的成熟,在于你明白:
在职场上,情绪只是一种工具。
了解情绪的本质、来源及去向,比情绪本身是否存在更为重要。
职场“孩童”,并非指年龄大小,而是指那些心智不成熟、行为模式如同孩童的职场人。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情绪易激动、波动大,极易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番不友好的语气而崩溃。
同时,他们也极易因领导的夸奖、当众的表扬或一点小恩小惠而感动。
他们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真善美”以及“明朗的上升通道”。
这个阶段的“可塑性”与“易受操控程度”均极高,因为需求与情绪“外显”,所以极易被“拿捏”,领导很容易“对症下药”。
而“成人场”则不同,并非没有情绪,而是能够迅速进行内观、调整与校准。
他们清楚哪些情绪对自己有益、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哪些情绪则是纯粹的消耗。
正确运用情绪,便是加分项,是真性情的体现;随意发泄情绪,则是扣分项,是幼稚的表现。
有些情绪,适当表露可树立“边界”;但有些情绪,则会将自己置于“孩童场”的境地,难以获得重用。
小红书上有句话很火:
你为何不被重用?因为你身上有“孩子气”。
而戒掉孩子气的第一步,便是正确认识与调整你的情绪。
02 内核稳定
这里我用的是“稳定”。
内核稳定,即“主体性”强。
不要过度揣测他人,否则会丧失你的主体性。
内核不稳定的人,遇到工作障碍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逃避,觉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以前的我,便是那种绝不会“忍辱负重”的人。
只有宽松友好的氛围、健康透明的环境,才能让我安心工作。一旦局面复杂,我便懒得参与。
但现在回想起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初哪些决定是冲动的,哪些是“意气用事”,哪些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成长,本就是一趟没有回头路的旅程,只能向前。
若不清楚自己的“核心诉求”,便一定会被“一叶障目”,进而不断被环境、不重要的情节或剧本中的NPC推着走。
因此,职场“成人场”的入场券,便是:
成为一个主体性更稳定的人。
03 自我迭代能力
成人场与孩童场的最大区别,在于自我“迭代能力”。
孩童场的人:
说话做事缺乏重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哪做到哪,毫无计划性。
在事情解决之前,情绪便已失控。
领导无法放心将事情交给他来做,即所谓的“不扛事”。
成人场的人:
专业靠谱只是基本素养,最重要的是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将原本不明朗的事情理顺,将原本需要1W元才能完成的事情,用5K元解决。
哪怕期待值只有3分的事情,他们也能想办法将胜算提高到9分。
成人场,是要“攻坚克难”的。
成人场,是要“推动节奏”的。
上次“吐槽”职场领导的那篇文章阅读量很高,似乎对领导不满已成为现在职场的“通病”。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跟随呢?
但换个角度想,每个“能上去”的人,也一定有他的生存之道。无论是时代的推动还是运气的加持,都有他自己的“道”。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东西自然不同。每个生态位,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成人场有成人场的残酷。
孩童场有孩童场的自得。
有种说法是:
以前职场是“怕不被看见”,现在职场是“怕被看见”。
这话说得颇为真实。
确实,现在太多年轻人对“升职加薪”已基本祛魅,并非不享受职场上升的快感与光环,而是很清楚,成人场的代价,并非谁都能承受。
所谓“厚德载物、厚积薄发”。
没有深厚根基的“成人场”,终究只是一场“昙花一现”的徒劳。
或许,最好的状态便是:
以“成人场”的心态,玩“孩童场”的游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335 测试
立即测试
162 测试
立即测试
1891 测试
立即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