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这种束缚渗透进我工作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我发觉自己总是不自觉地陷入无助、崩溃乃至失控的状态,这种模式是近期才被我察觉的。
比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自己已经尽心尽力地沟通,可那些需要他人协作的事务,却总是难以推进,对方就是不愿配合。在家中与孩子交流亦是如此,温和地说话,效果远不如严厉斥责甚至体罚来得明显。
久而久之,我竟养成了暴力沟通的习惯。工作上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与孩子无法沟通时便动手打骂。
我一直困惑于,究竟怎样与人沟通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直到今日,仍未完全想通,不过中午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有了些许感悟。
今天,同事对我说:“你发的邮件,语气像是在发号施令,别人自然不会配合。”
我回想起此前与他们沟通的场景,曾花费整整四个小时,苦口婆心、耐心商讨,却依旧未能得到好的结果。我不禁疑惑:为何好好说话行不通,不好好说话同样行不通?
当然,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在此暂且不表。但在职场中,有一个关键且扎心的点:
当你无法推动工作,与同事沟通屡屡碰壁时,根本原因在于你缺乏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权力价值。比如,你并非领导,或者背后没有领导的支持,那么你就缺乏权力价值,别人也就不会重视你。
这便是所谓的“人微言轻”。
02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刚毕业时,在第一家公司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在北京,二十出头,年轻气盛却毫无经验。幸运的是,一位产品总监向CEO申请,将我转岗为产品经理,并亲自指导我。她是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姐姐,曾在新浪等知名企业任职。
由于产品经理需要深入了解用户,把握用户使用产品的实际场景,并善于挖掘用户的痛点,将其转化为需求。因此,她安排我进行轮岗,从大客户交付做起。
然而,因为我太过年轻,与我协作的同事们都对我心存疑虑。我去与各部门对接工作时,其他部门的领导都要再次向我的领导确认后,才肯配合我。
我的领导,也就是那位姐姐,察觉到这一问题后,迅速给各个协同部门发了一封邮件,明确告知该项目由我负责,请大家直接与我对接工作,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她沟通。自那以后,我的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各部门负责人也在各个环节给予我诸多帮助与支持。
那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公司未变,同事也未换,但工作推进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背后有人给予我支持。那是职场权力价值在为我助力。
那一年的快速成长,让我深刻体会到:职场中的“被重视”,有时并非源于你自身有多优秀,而是背后有“权力价值”为你撑腰。
03
想通这一点后,我反而不再纠结内耗:当没有权力作为后盾时,好好沟通未必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并非能力问题,而是职场规则的一部分。
当然,并非所有职场都如此,在许多团队氛围中,“好好说话”本就是高效协作的基石。
因此,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我也在努力学习如何好好沟通,现将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愿我们共同进步:
上次,有同事向我抱怨,为何自己多次强调的事情,依旧出现差错。他给我发来截图,问我:“是不是我说得不够清楚?”
我仔细查看后,回复道:“你可以把后面那两句带有情绪的话撤回,只保留第一句的需求。”
一旦沟通中掺杂情绪,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其实事情本身很简单,情绪的介入只会让双方暗自较劲,最终消耗的还是自己。
正确的做法是将需求拆解得清晰明了:明确任务主题、负责人、交付时间以及执行动作,让对方一目了然地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做”,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猜测与对抗。
职场沟通中,难免需要一些“铺垫”,比如请求帮忙前先称赞一句:“你上次设计的海报真是太棒了。”但铺垫并非目的,切勿让客套话模糊了核心需求。夸赞之后,要立刻直入主题:“我现在正在推进XX产品宣传,需要你负责设计3张海报,下周三交付,具体细节可以与我的助理XX对接。”清晰的需求表达,比绕弯子的“情商”更能提高协作效率。
04
职场沟通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我们既不必因“人微言轻”而放弃好好说话的尊严,也不必为了“推进事情”而陷入暴力沟通的泥潭。
我们能做的,是在认清规则后,保持沟通的清醒与理智:用具体替代模糊,用理性化解情绪,同时默默积攒自己的“价值筹码”——毕竟,真正的沟通底气,终将从“他人加持”转变为“自我赋能”。当你自身的专业能力、影响力足够强大时,无需刻意讨好或强硬命令,你的话语自然会被认真倾听。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
517 测试
免费测试
505 测试
立即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