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作者:春雨布谷 2021-09-28 08:53:02 成长心理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欠揍啊!

闺蜜一脸愁容,忿忿地念叨着。

最近,她跟3岁的儿子每天都要“大战”几十回合,家里动不动就“战火连连”。

而他们母子“交战”的导火索,通常都是孩子嘴里吐出的那个“不”字。

比如,闺蜜要求儿子把玩具放在桌上玩,不要总往地上放,儿子小嘴一撅,“我就不!”

要不就是,闺蜜告诉儿子,如何使用筷子,手把手教他。可小家伙把妈妈的手酷酷地一甩,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

“为啥这臭孩子总跟我对着干?”闺蜜感到十分挫败。

听完她的吐槽,我也深有感触,毕竟“孩子不听话”这件事,折磨着无数妈妈的神经。

然而,虽然孩子跟父母对着干,着实令人恼火,但也并非不可饶恕。

这是因为,孩子并非故意要挑战父母的底线,去“硬碰硬”,而是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01、人生“三次叛逆期”

《你的3岁孩子》一书指出:

三岁半的孩子以反抗为最大的特征,他们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从三岁左右的平和状态,逐渐转变成一个爱“作”的小捣蛋鬼。

具体表现为,各种生活中的小事情上,不合作、不配合、不服从。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包文婧带着女儿包饺子收拾行李,准备出门旅行。

包文婧建议女儿,带上一套崭新的运动装,结果包饺子极力阻止,不让妈妈带。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妈妈越是坚持,女儿越是反对,还差点“吵”了起来。

这就是处在“第一个叛逆期”的孩子,嘴上“不要,不行”不离口,事事都以反抗为目的,浑身带“刺儿”。

第二个叛逆期,在个体7-9岁,被称为“儿童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叛逆行为升级,从发脾气、哭闹、不合作,能升级为摔打东西、暴力抵抗等危险行为。

今年暑假,南京一个小男孩,大晚上在路上溜达。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民警询问后得知,他是因为被父母批评后,一气之下从家里跑出来的。

“没完成作业,怎么说都不听,专门跟我唱反调!”父亲也很无奈,表示儿子让自己很头疼。

一言不合就出走,不计后果的自我伤害,甚至还有更极端的孩子,选择跳楼的方式,表达叛逆,这是第二个叛逆期的危险信号。

而最令父母头疼的,还是第三个叛逆期,即12-18岁出现的,“青春叛逆期”。

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段时期,称为个体的“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主观性更加强烈明晰,他们也将从依赖父母的共生状态,走向个体独立的新世界。

在这个时期,他们往往具有更强的对抗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尤其面对强势的父母,过度的干涉他们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特别明显的排斥和抵触。

02、孩子“叛逆”的真实面孔

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

“所有‘叛逆’行为背后,一定隐藏着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以及遇到问题时简单、粗暴的管理。”

正所谓,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被理解的孩子。

当父母用“跟自己对着干”、“故意作对”、“不听话”这样的负面评价,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时,其实是强烈的控制欲作祟。

总想用父母的强势和权威,去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执行,而忽略孩子个体的感受和想法。

父辈和孩子之间权力的争夺和碰撞,必然引发对抗和“叛逆”。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央视纪录片《镜子》。

节目聚焦于那些叛逆特别严重、行为特别暴力的“问题孩子”。

每一个看似张狂、暴戾、自暴自弃的孩子,内心都住着一个脆弱、缺爱、孤独的灵魂。

其中,有一个叫家明的孩子,会跟妈妈动手,还有过割腕的自残行为。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面对镜头,男孩一边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一边流泪不止。

他的梦想是当一个“背包客”,四处走走停停,可是父母从来不允许他这样做。

他理解父母担心安全问题,他想告诉父母自己计划如何防范,可是他们连听都不听。

有一会,他带回家一只小动物,特别喜欢,可是父母不顾他的反对,偷偷就扔掉了。

所有的卑微的小愿望,都没有绽放的机会,就被狠狠地掐死了。

这种被压抑的委屈,导致了他情绪的过度反弹,和行为的过激释放,让他看起来成了需要修理的“叛逆”小孩。

事实上,家明才是最痛苦的,他像被父母意志捆绑的木偶,不能有感受,不能有想法,不能有要求。

谁能懂这个男孩的心呢?

他表现出来的是个混不吝的少年,实际上是只不过是一个心灵受伤的孩子。

他需要的是治愈和安抚,而不是忽视、曲解和压制。

对孩子而言,他们之所以表现出各种“对着干”的叛逆行为,无非是三个原因:

需求未被满足、情绪未被释放、感受未被尊重。

03、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跟父母对着干

从孩子拥有自我意识起,他的感受和表达,就有了主观色彩。

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把父母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跟父母对着干,而是父母跟孩子“对着干”。

父母要从“控制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去做一个幸福的“旁观者”,欣赏孩子的一举一动。

热播综艺《不要小看我》节目中,黄小桃妈妈的转变让人惊喜。

曾经,她会逼着女儿背课文到深夜,背不下来就气得打女儿,或扇自己耳光发泄。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可是现在,她不想再用自己的标准,去打造一个合格的女儿,而是学会了适当放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当妈妈放下苛求,女儿也卸下了防备,更愿意配合妈妈,母女排练节目也更加愉悦。

孩子总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看见、尊重、接纳,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词,考验着父母的智慧,也是戒除孩子“叛逆”行为的最佳良方。

看见,意味着理解孩子的感受,产生共情和情感连接;

尊重,意味着认可孩子的想法,给予自由和发展空间;

接纳,意味着包容孩子的样子,给他无条件的爱。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敢于释放真实的自己,不用拿出“敌对”的方式,捍卫自己的独立。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沟通方式。

心理学有一个“白熊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试者不要想象一只“白熊”,结果大家的思维表现活跃,很快就在脑海中出现一只白熊。

它的启示在于告诉我们,当跟人沟通时,要善于使用正面的肯定句,而避免否定句。

例如,父母跟孩子说,“不要打人”时,会给孩子强化打人的动作。

而要跟孩子说:“要跟小伙伴好好玩。”

通过正面引导,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下,用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发展。

教育研究表明,孩子的成长是遵循一定发展规律,而不是混乱无序的。

他们的行为背后,常常隐藏着一连串的特殊密码,需要父母用耐心去解读和破译。

希望父母不管任何时候,都能把理解孩子放在首位。

某一瞬间,你理解了孩子,也就不再那么纠结和焦虑。

多倾听一下孩子心声,比用蛮力跟孩子“较劲”,优雅很多,也有效很多。

共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