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作者:晴岸 2021-11-22 09:28:19 成长心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张PPT。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父母职业为教师的高居榜首。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没错,那个最长的蓝条就是教师家庭子女的自杀率,一骑绝尘,是第二名的4倍

对老师的美好滤镜,被完全震碎。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特别羡慕老师的孩子。

他们作业有人辅导,上课有人关照,寒暑假有旅游,补习有学校的名师上门家教……

而我们非教师子女,只有眼馋的份儿。

但这一切,可能只是外人眼中看到的。

真的身在其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知乎问题“身为教师子女,有哪些糟糕体验?”下面,有近700条回答。

大部分,都“糟糕至极”:

什么都管,且不许顶嘴,根本没把我当儿子,当她班上那群小学生了;

分科学文还是学理、高考报哪个专业,只要不听我爸的,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会咬牙切齿地告诉我:“不听老教师的话,你会后悔的”,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他的资本和骄傲,却是我的噩梦;

双教师家庭,天天想怎么死。一直对我严加管教,我除了成绩勉强还行,其他方面一塌糊涂,心理扭曲,内向自卑,没有自我意识……现在天天熬夜,等一个猝死。

……

当然,不可能每个教师父母,都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比例的教师子女都曾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教师答疑解惑,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为何自己的孩子,体验却如此“不堪”?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双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高权威父母三大bug,

哪个都能让孩子彻底“死机”

有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压力之所以比同龄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老师,是一个拥有权威的角色。

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论是年龄阅历,专业知识,心理发育水平还是人生经验,学生往往拍马也赶不上老师。

因而,教师很容易被树立成权威。

而一旦习惯了一天8小时以上扮演权威,就难免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

而在亲子关系中,高权威又会衍生出3个明显的漏洞。

第一个BUG,就是缺乏关心。

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在高中教数学,学生家长中有口皆碑。

可朋友却对爸爸颇有怨言,甚至直言“为了下一代,不考教师编”。

问起原因,他满腹委屈:

“天天996不着家就不说了,我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他永远一副不耐烦的嘴脸,还骂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老师工作强度高,责任压力大,有目共睹。

因此下班回家后,往往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回家,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无心也无力关照孩子的感受。

尽管平时不给马吃草。

可发令枪一响,又要自家的马跑得比别人好。

这就是第二个BUG:过度期待。

社会上有一种朴素的观念:

你爸妈就是专门做教育的,你从小就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你的成绩怎么会差?前途怎么会不光明?

很多教师父母自己,也是这种观念的拥护者,认为老师的孩子不可能学习差。

但事实是,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概率事件。

作家琼瑶的自传里面,就记述了身为双教师子女的双份压抑。

她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琼瑶在大学联考之前,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压力大到有抑郁的迹象。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她妈妈就每天跟她说:

“我和你爸爸都是做教员的,孩子如果居然连大学都考不上,我和你爸爸都无法抬起头做人!”

“如果你大学没考好,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而是全家的失败!”

“收起你的稿纸,不要再写文章了,你记住,我给你指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你好自为之,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

琼瑶因此非常忧愁,噩梦里都是大学没考上,全世界耻笑她:“ 陈致平(琼瑶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居然考不上大学!”

在重重压力下,18岁的琼瑶最终落榜了。

在外人看来,既然父母是教师,子女就没有理由不优秀。

很多教师父母也被这种思维定式困住,进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与否全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绩超过别人,自己的价值感才得以实现。

于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可怕BUG就来了:习惯比较。

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就特别爱拿女儿和教过的学生做比较。

孩子考得不错时,她会说:

“你就这考好了?满意了?我都不忍心告诉你,你这分在我教的好学生里算什么等级,我怕你受刺激!”

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损”得更惨:“我们班家长摆地摊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你妈我是老师,你考成这样,你今后还让我怎么教学生?”

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感越来越低,信心也越来越不足,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以上三点,究其本质,都是“高权威”造成的。

所谓“高权威”,就是“我”是主体,我的权力比你大。

就像《1984》中,温斯顿和奥勃良的那段对话:

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

因为我有权力,那么我就可以:

不必在意你的感受;单方面给你制定目标;肆意拿你和别人比较,刺激你的自尊、宣泄我的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不是教师——在亲子关系中都是“高权威父母”。

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严苛权威。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而仅仅是“爸爸”“妈妈”,一个安全、温暖、可依恋的对象。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高权威父母,以“全对”的姿态生活

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职业,高权威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我永远是对的。

相对应的就是:错的永远是你。

试想一下,如果家里有着永远正确的父母,那孩子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

一个知乎网友说:

“我就有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在她面前,我感觉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我连呼吸的方法可能都是错的,她都能挑出毛病来,纠正我。”

她从高中开始一直抑郁,尝试过自杀。

有人建议妈妈带她去接受心理咨询。

但第一次去,场面就很难堪。

原因是咨询师提出了母亲的一些问题,母亲当即又惊又怒,反驳道:“我是让你给孩子看病的!”

意思就是:我没问题,你赶紧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个网友说,从那之后,她们再也没去看过心理咨询,因为妈妈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与这位“永远正确”的母亲一样,无数父母也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

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全对”的父母,“全错”的孩子。

心理学认为,人刚出生时,“自我”是不存在的。

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

这面镜子,叫做“父母”。

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

琼瑶在回忆童年时就说:“自卑感,我觉得这三个字,一直到现在,还常常缠绕着我。”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

就像高权威父母的孩子。

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

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

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北大教授:自杀学生的父母里,这个职业排第一

教育的真相,是人格层面的引领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教别人的孩子,教的是知识;

而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

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父母的职业不背锅,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使用的是“我控制你如我所愿”的权力原则;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则使用的是“我尊重你如你所是”的珍惜原则。

权力在于“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我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黏合起来。”

而珍惜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孩子还是父母;你在职场中是不是教师、领导等权威角色。

回到家里,都尝试着做一个有温度、可依恋的人吧。

如果你曾被高权威的父母伤害过,请记得:

你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这不是你的错;你值得被关心和被接纳;你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句话,都有它自己的分量;你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权力。

而如果你恰好是父母,请记得:

平等对待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志;回应孩子的呼声;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着他这个人。

孩子的一生中,能给他学业指导的权威或许很多。

但只有父母,才能让孩子始终如一地感受到:

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人。

和所有家长朋友们共勉。

也和所有的孩子共勉。

世界和我爱着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