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作家三毛的作品。
当我读到文章《一生的战役》“对我来说,我一生的悲哀不是赚得全世界,而是求你(父亲)欣赏我。”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朋友肖骁。
晓晓六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她跟着妈妈。
我妈对晓晓一直很严格。即使她的学习成绩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妈总能找到不好的地方,不断压制和批判。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身材和长相都很好的晓晓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恋爱,这段感情以分手告终。
据她的前男友阿文说,爱上肖骁真的是“太累了”:
他送礼物,她一定要还一份几乎对等的礼物;
太近了,她不习惯,她远了,她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不爱了;
你说她好,她总是摇头摆手拒绝,一提小建议就觉得你在嫌弃她.
缺乏爱,缺乏自信,不安全感,强烈的不值得感.肖骁的“过失”导致她几次感情失败,她一生中遭受了很多痛苦。
晓晓没明白。在朋友的介绍下,她试图进入林蔡文博士的Satya课程。
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她之所以形成自卑心理,是因为她一直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
正如林蔡文博士所说:
“种子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其他营养物质。人类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来保证基本的生命力,还需要无条件的接受、关注、积极的赞美和认可。这些心理营养是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最低代码。”
一个人的童年在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他一直不满足,这种缺失的“心理营养”会影响他的一生。
在《林文采萨提亚亲子关系工作坊》上,林博士强调,如果能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他们将会开出人生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与人联系、高价值、高安全性。
至于孩子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如何给,我们也可以在林蔡文博士的课上得到答案。
五种心理营养分别是无条件接受、生命最重要、安全、肯定、表扬和认可、学习认知模式。
这里我们着重于肯定、赞美和认可。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袁在天台上哭了: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一些?”
“为什么非要拿我和全级第一比呢?”
“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
小女孩哭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担心。然而,她的母亲很平静,几乎是冷冰冰的。她甚至当场给了大家一个“表演”:“我觉得……”“我在说话……”“我觉得……”
她根本感觉不到孩子的痛苦,觉得自己“对孩子好”。她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一个信息。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打击教育或者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他们可能不是真的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而是担心孩子一夸就飘。
但是,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最深处的需求是渴望被他人欣赏和赞美。”
被看到优点的孩子,成绩被肯定的孩子,会有更多的自信和成长的动力。
一味的压制和批判孩子,最后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像上面说的朋友晓晓那样充满自卑和不自信。
喜剧演员杨迪在某个节目中公开感谢他的父母:“你从来没有阻碍过我想做的任何事情。你总是鼓励我。你让我觉得我真的很好。”
杨迪外表平凡,在娱乐圈不卑微,甚至丑陋,但他能保持乐观和自信,从内心接受自己。
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他们赞美他在任何事情上都“伟大”,而不是嘲笑他的梦想,他们鼓励他追求梦想。
在这种肯定、赞美和认可中,他汲取力量,成长为现在的自信。
父母爱孩子,不能因为你成绩好就爱你,你成绩不好就不爱你;我不能因为你好就爱你,不听话就不爱你。
父母应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
作家王朔曾在《致女儿书》中写道:
“我不记得爱过我的父母。我小的时候很怕他们。当我长大后,我开始打扰他们。后来被人指着麦子,见面就吵架;后来看都不敢看,就避开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更好,但是做不到,也装不出来;后来一想起他们,我就难过。”
这篇短文的背后,反映了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隐痛————缺乏爱。
很多父母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很好的爱,心理营养不足。
所以,他们不禁会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接受过心理营养。要求父母弥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懂,能不能给孩子好好的?
在这个问题上,林蔡文博士说:
“把这几天老师讲的关于如何给孩子心理营养的话套用到自己身上。
学习就是先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身上,先滋养自己,先学会做好家长,给自己补充足够的心理营养。
先把阳光、空气、水放在自己身上,自然就能滋养孩子。"如果一个人能做好自己的父母,那他一定会做好自己孩子的父母。
只有我们的父母努力学习,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1129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355 测试
立即测试
974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