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朋友去家里玩儿吗?
朋友小莹和我说,她绝不会邀请朋友去家里玩儿,因为她担心爸爸会发脾气,到时会尴尬。
已经30岁的她现在还特别害怕爸爸,每次回家都会刻意保持距离,避免惹到爸爸。因为她爸是一个高度自恋,且脾气暴躁的人,只要有人不顺着他,可以随时随地爆发。
她平时在家,基本在自己房间,很少和爸爸交谈,妈妈性格软弱,对于爸爸的“霸道”行为也无能为力。
其实,我前面的那个小调查有两个用意:一是可以证明自己和朋友的亲密度,二是可以看出自己和父母的亲密度。
那些愿意邀请朋友去家里玩儿的人,说明他们不仅和朋友关系亲密,还和父母关系好。
对于小莹来说,她不愿意邀请朋友去家里,说明她和父母感情不深,而这也影响她和别人的亲密度。
也就是说,一个对父母信任度不高的人,很难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即小时候依恋(安全型)没有完成的人,很难相信外在世界。
那么像小莹这样从小和父母不亲近的人,长大后该怎样完成安全型依恋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说说。
01
依恋,
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向情感对象打开
依恋,最早指的是婴儿对特定个体的积极反应,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向情感对象打开。
依恋理论,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通过研究1岁小孩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实验提出来的。
实验是这样的:他将妈妈和小孩带到一个有很多玩具的房间,要求妈妈离开房间一会儿,然后观察妈妈回来时小孩的反应。结果显示,小孩会有四种表现:
第一种是安全型。妈妈离开时,他会一直挽留,且表现出不高兴和抗议。当妈妈回来时,他会要求妈妈抱,抱一会儿后会自觉要求玩儿。如果妈妈离开太久,他会不安,但只要妈妈回来,他就会觉得安全,不哭不闹。
第二种是回避型。妈妈离开和回来时,他都没什么反应,不仅已经学会习惯妈妈不在身边,也不期待妈妈来陪自己。
第三种是焦虑型。妈妈要离开的时候他会一直哭闹,不愿意让妈妈离开。当妈妈强行离开后,他会特别愤怒,并在妈妈回来的时候打妈妈,然后好久才能平静。他特别害怕妈妈离开,自己玩儿时也不安心,随时观察妈妈的动向,担心妈妈再次离开。
第四种是紊乱型。小孩在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很慌乱、不知所措。当妈妈回来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有时让妈妈抱着,同时又不让妈妈抱。他觉得妈妈伤害了自己,对妈妈又爱又恨。
紊乱型的孩子比较少,大多孩子属于上面三种。
对于小莹来说,她极有可能是回避型的,因为她和妈妈也不亲。爸爸重男轻女,她是家里第二个女儿,生下来不久就送到姥姥家,到了上学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加上爸爸脾气暴躁,她对父母都不信任,总觉得自己是外人。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说,小莹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回应和爱,自己也处于自恋状态中,很难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虽然我和小莹认识好几年,但我们的关系也一般,这些事也是最近才和我简单说说。
02
依恋的产生,
是“我”在寻找积极回应的“你”
前面说了,依恋有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即文中说的“依恋的产生,依恋的完成”指的都是安全型依恋。
那么,这个安全型依恋是怎么产生的呢?
精神分析认为,婴儿出生时,是带着全能感的,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自己一动念,世界就应该按照他的欲念给予回应。
如果世界没有及时给出回应,婴儿就会出现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整个世界,而这时他无法接受自己有那么坏,于是会把这份毁灭全世界的坏,投射到外部世界,这样他就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可信任的。
与此同时,婴儿也给自己打造一个铜墙铁壁,和这个坏的世界隔离,让它攻击不到自己。
但是,这个铜墙铁壁打造出来后,也意味着自己被困在里面,生命力无法展现。
就像小莹,她不信任外部世界,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同时她也把自己封闭起来,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接下来要怎么解决呢?
这时需要妈妈对最初的婴儿扮演一个角色,叫自体客体。
自体客体,是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提出的,意思是有一些人或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或为自体提供一种功能而被用于为自体服务的人或客体。
武志红老师把其理解为,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
还可以进一步简单解释为: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客体,但孩子可以“使用”妈妈,就像使用自己一样。这时的妈妈,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孩子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对于小莹来说,她很少“使用”妈妈,自然不敢伸展和表达自己的能量,于是和妈妈的关系不亲密。
如果妈妈允许小莹“使用”,她就会愿意表达,也会愿意相信外在世界。
这里说一下,小莹的姥姥虽然担任过抚养者,但因为年纪大,对小时候的小莹也很难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使用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莹应该是一直没有找到那个可以积极回应自己的“你”,也就无法形成“这个世界欢迎你”的感觉,进而没办法完成依恋。
03
依恋完成的背后,
是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武老师认为: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
也就是说,孩子因为信任妈妈,自己也产生“我基本上是好的”感觉,进而完成了安全型依恋。
但是现实生活中,像小莹那样没有完成依恋的人有很多,这里我试着给父母们一些建议:
其一,尽量给予孩子足够的回应。
回应,就是看见和爱,更重要的是,回应中蕴含着“你可以使用我”。就像小莹父母,特别是爸爸,如果可以温柔些,不那么自恋和暴怒,多关心小莹的内心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缓和很多。
其二,尽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的“感觉”很重要,在早期时需要保护,因为那是他们自信的来源。如果父母可以及时回应,且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就会对外界更加信任。
如果外部世界基本是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和自恋,把“我”交付给“你”,这就完成了依恋。
正如武老师说的:“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都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写在最后
其实,一个人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善意的情感对象。
那么像小莹这样的成人,还没完成依恋,该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看看小孩子或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边试着独立做事,一边寻找情感依恋),进而试着体验依恋产生后带来的满足感。
其次,学会空间的变换。
如果自己在一段关系中伤透了心,也没有希望挽回,那就学会变换空间,去换一个人寻找依恋。
就像小莹,她或许很难在父母身上找到依恋的那份满足感,就可以试着好好去谈一场恋爱,然后在伴侣身上完成依恋。
不过,这个很难,因为她不愿相信外界,需要勇气,但她要意识到,这是值得的,因为那意味着内心不再孤独。
再次,注重时间的积累。
除了敢于相信外界的勇气外,还要看到时间的力量。
也就是说,和一个人完成安全型依恋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发现现在这段关系基本可以,就需要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关系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
当一个人依恋完成后,就会拥有“自己基本上是好的”感觉,进而对整个世界充满信心。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936 测试
立即测试
711 测试
立即测试
335 测试
立即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