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传人”的心理问题——空心“病”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0-20 08:21:52 成长心理

空心“病”,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说白了,所谓的空心病,就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没有意义。

这个词,最初是由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来的,据说他给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许多人认为“空心病”这样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一种“人传人”的心理问题——空心“病”

然而,但是!

这个词,其实是一个隐喻,即把意义比作心,认为人的生活就像人的躯体,这个“生活躯体”的心就是所谓的“意义”,心为我们人体提供动力,而意义为生活提供动力。

然而,问题来了,心脏我们很好理解,尽管许多人可能没有亲眼见过,但还是能够去想象心脏是如何给我们提供动力的。

但是,意义又是怎么给我们提供动力的呢?

当我们品尝美食,当我们游走于美景当中,我们可以理解心脏为我们提供了消化和行走的动力,但意义是如何给我们提供动力的呢?

这很难想象。

很难想象就对了,这意味着另一种可能,“意义是心”这个比喻就像盲人摸象,只是人们摸到了象的一部分而已,形象,但不贴切。

我们可以尝试从另一个地方去摸摸象。

有一个名为存在逃避的假说认为,人类在活着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最终会死亡的这个困境。为了应对这个困境,克服最终死亡的恐惧,人类试图通过文化来解决。

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面,都给人灌输这样的一个克服死亡恐惧的办法,做到不辜负特定的世界观所设定的价值标准,可以获得某种象征性的不朽承诺,比如“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因此,人们在这个承诺下,会不断去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生活是否符合所认同的文化或信仰世界观和价值标准。

当符合,人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意义感;不符合,人就会产生无聊乃至空洞的感觉。

结合这个理解,所谓的“意义”,并不像心,反而像是“颜值”一样的存在,做的事情越符合价值观的“审美”,越有意义感。

例如刷抖音是没有意义的,读书是有意义的。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读书比较符合价值观的“审美”。

“空心病”恐怕不是什么缺乏价值观,而是太有价值观,只是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不符合某种特定价值观了。

正如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在她的书《Grit》中写道,有意义的工作是一种信念:“我们所做的事不仅对我们自己重要,而且对别人也有意义……”

当然,这也是一种盲人摸象的理解罢了,然而,根据这样的比喻理解,“颜值”的标准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因此无意义感,很有可能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的“传染”而出现,即出现人传人的现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