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群体时代的一出悲剧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0-21 08:13:17 心理健康

马尔克斯曾经说过,相比于盛名在外的《百年孤独》,他更喜欢更为满意的作品当属《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而这部作品相对于其它的作品来说,所耗费的时间也更长,从构思到成文,他一共花了三十年的时间。 

他在一个访谈中谈到过这部小说的取材,那是在1951年,他的一位朋友在全镇人民面前被杀害,而实行暴行的凶手和受害者在此之前互相认识,这件在我们看来非常恐怖的事件,在当时当地的哥伦比亚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常见的小事。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群体时代的一出悲剧

当时的马尔克斯有想过要将这件事情写出来,但这种形式的文学题材显然不会被重视,经过三十年的探究和思索,他找到了这件凶杀案发生的关键,这本书也因此问世。

那马尔克斯究竟要表达一些什么呢?

 

它所记录的是某一刻最真实的拉丁美洲,反映的却是残酷的群体时代。

 

01集体的冷漠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有一个很明显的标签——悬疑,但如果以传统的悬疑犯罪小说来看待这部作品,又显得不太合适,毕竟鲜少有作家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里发生了一场凶杀案,圣地亚哥.约萨尔是受害者,维卡里奥兄弟是行凶的人,答案人尽皆知,不该有多余的期待。 

但马尔克斯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他往往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和戏剧化。 

故事要从那位外乡人巴亚尔多.圣罗曼说起,这个身份地位都非常显赫的年轻人看上了当地的贫民姑娘——安赫拉.维卡里奥,巴亚尔多.圣罗曼对安赫拉上了心,他们的婚礼办的非常隆重,但在新婚的当晚,安赫拉被巴亚尔多以“失去贞洁”的名义退婚,这件事情迅速成为小镇上的一件丑闻,安赫拉的兄弟们从自己的妹妹那里得知了侵犯她的人——圣地亚哥.纳萨尔。

他们说要杀了他,以此来挽回失去的声誉,这不是一场暗地里的谋杀,相反它是张扬大胆的,每当路过一个地方,他们就会告诉那个人。

“我们要去杀了圣地亚哥.纳萨尔。”

他们甚至毫不避讳的在众人面前拿了两把杀猪刀,在二十二个人面前谈论自己的杀人计划,然后从凌晨走到第二天的早晨,除了圣地亚哥.约萨尔以外的其它人都知道了这件即将发生的杀人案,按理说,在这种人尽皆知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惨案的发生的,但惨案偏偏在众目睽睽下发生了。

如果小镇中的人愿意,他们完全可以将这个事情告知给圣地亚哥,但他们之中很少有人采取行动,在他们看来,这场凶杀案本应该有人告诉圣地亚哥,但“告诉的那个人”不应该是自己。

群体之中的这种责任分散,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旁观者效应”,除此之外,他们还陷入了自我思维的怪圈里,从安赫拉指控圣地亚哥的那一刻起,小镇中的人就有一部分已经站在了安赫拉的角度,先入为主的认为圣地亚哥就是凶手,对于一个凶手,为什么要给予帮助呢?

就比如说圣地亚哥的厨娘维多利亚,这位厨娘在年轻的时候被圣地亚哥的父亲欺骗,因此在得知了自己的女儿在被圣地亚哥抓住手腕的时候,她会露出极度嫌恶的情绪,而在后期,维多利亚的女儿有说到她母亲之所以不告诉圣地亚哥是因为:

“我母亲在得知有人要杀了圣地亚哥的时候,是真的希望有人能够杀了他。”

还有一部人的人本身就对于圣地亚哥.约萨尔不喜,他们讨厌圣地亚哥的那幅做派,所以他们乐于旁观这场“可能会发生又可能不会发生”的案件。

除此以外,在小镇人眼里,维卡里奥兄弟始终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哪怕他们将自己杀人的计划公之于众,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相信他们真的会做出这种事情。

"谁都不会把这种事情当真。”

尽管有人找到了警察,告知了镇长,但镇长的反应却是漫不经心。

此时此刻,镇长刚刮完胡子,然后不紧不慢地穿好衣服,打了好几遍蝴蝶领结,直到满意为止。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没有盘问谋杀者的意图,仅没收了他们的屠刀,喝令他们回去睡觉。他泰然自若的对待他们”不能因为怀疑就逮捕人家“他说”眼下的问题是该提醒圣地亚哥,然后接着过年。”

尽管镇长当时是这么说的,但他本人却没有采取任何与之相关的措施,事实上,他还在为自己的想法而感到得意不已。当然不止是镇长,神父和主教都是一个态度,他们拒绝相信这样的事件,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无伤大雅的玩笑。

在这个小镇里,领袖一直是缺失的。

02个人理性的缺失

马尔克斯后来说到了这桩惨案发生的关键在于: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他们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

维卡里奥兄弟从一开始或许就只是想要在言语上进行鼓动,以此来挽回已经失去的声誉,他们将这个想法告知所有人,不过是期望有人能够在这个关头把他们从那种状态里拉出来,但可悲的是,这场大规模的宣传并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反而反向刺激了他们的行为。

在弟弟佩德罗.维卡里奥稍有露怯的时候,哥哥巴勃罗.维卡里奥将刀塞到弟弟的手里,他几乎是强拖着佩德罗去给妹妹挽回声誉。“没有回头路”他对弟弟说“就当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

在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有说过:

在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感受、所有的行为都是感染性的,并且在感染性这一点上,个体很容易献出他的个人利益,让利于集体,这种强大的能力对抗着他的自然本性。

对于小镇的人民来说,在对于维卡里奥兄弟长期的刻板印象下,让他们无法相信兄弟俩真的会做出这种事情,群体之间不断暗示,又在相互暗示中不断加强,这让小镇的人不断的说服自己:这没什么。

但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说着不信,一边又密切关注着维卡里奥兄弟俩的行踪。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在期待着这场张扬的杀人案的发生。

另外一方面,兄弟俩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慢慢的造成了偏差,他们从一开始是想要有人来阻止,但到了最后,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为什么你们要杀圣地亚哥”而是“你们到底杀不杀圣地亚哥”。

维卡里奥兄弟生活在一个非常看重声誉和名望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的暗示和群体的暗示相互反应,此时此刻,他们已经被群体和自己的宗教信仰裹挟了,这场凶杀案必然要发生。

这就好比余华在《第七天》里塑造的那个“鼠妹”角色,在最开始,她只是在面对男友的欺骗时在网上说自己要自杀,她并非是真正的想要自杀,但网友们都觉得她应该自杀甚至给她出主意说哪里方便她跳楼。

群体之中,去个性化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维卡里奥兄弟一开始是想利用群体,但他们却忘了自己本身也处于群体之中。

03道德感的回归

圣地亚哥.约萨尔是侵害安赫拉的人吗?

文中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说了一句:

在最后一刻终于知道维卡里奥兄弟正等着要杀他的时候,圣地亚哥.约萨尔的反应不是恐惧,而是无辜者的慌张。

若他真的侵犯了安赫拉,又何至于如此慌张?偏偏那个时候没有人去在意他脸上的神情,也没有人在意为什么安赫拉只是指控却拿不出证据。

他们只是像个局外人一样旁观了一起谋杀案,在多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难以解释的事情出现,他们的理性和道德感也开始回归,最终目睹了那场谋杀案的人要么原谅自己,要么陷入自我欺骗,要么就以一种极端“疯癫”的方式过了后半生。

这种现象用勒庞的话解释就是:群体之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出现一致统一的意见,但当大事或者大罪落幕的时候,群体的统一就会消失,个人理性也会回归。

行文至此,我们最终才得知杀死圣地亚哥的是什么。

维卡里奥兄弟只能是行凶者,真正的推动者却是案发当场的所有人,是群体的无意识造就了这场悲剧。

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行文,而“我”也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但当读者把自己带入文中的“我”时,是否也会被无意识所影响,暗暗期待这场凶杀案的发生呢?

或许就正如余华老师所说的:社会的弊病每个人都有份。

个人看来,马尔克斯在后半部分的行文可以说是炫技,那种不参杂任何情绪的描写会让人感到无比的压抑,然而在这后半部分的压抑中,居然能体会出几分荒谬。

这份荒谬感主要是针对于女主人公安赫拉的,在被退婚后,她在长期的孤独生活中爱上了巴亚尔多,她为此写了很多封信,将自己的爱意诉说在那些信件里,而在很多年以后,巴亚尔多回到了小镇,再次拥有了安赫拉。

这场由失贞新娘引发的血案竟然以如此荒诞的结局落幕,简直让人怀疑这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只是他们爱情的催化剂,这种种不过是为了安赫拉的爱情而存在。

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直观感受,或许在将来看第二遍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想法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