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人越长大越孤单。孤单,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所有描述孤独的句子,都显得唯美和残酷。好像一根极细的针,刺进突然发作的玻璃心里隐隐作痛。
那究竟什么是孤独?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享受孤独。
也许我们一开始会觉得恐慌、不安,就像《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面对寂静迷茫的芦苇荡一样害怕,但当孤独真正地将我们包围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有一种异常平静,甚至于安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引导着我们意识自己的成长,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的顿悟。这有点像是佛教中的“悟道”,或是心理学上的“心流状态”。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悟道”在于对生的思考,心流则是一个人趋于平静、心无旁骛的状态。
孤独是一个健康的状态,是让自己得以在喧嚣尘世间获得安宁的方式。“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静、以慢看世界真的会有不同于平常的看法产生。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写道:“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十分气闷。”孤独不仅引发出对自身的思考,更多的对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孤身一人虽不成事,但也让思想的光辉启发人类。
事实上,无论活得多么热闹,每个人都必定有最低限度的独处时间,那便是睡眠。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在心理上有其必要性。
孤独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要面对的必然事件。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却不会有谁能一直陪在谁身边。
父母会老去;
爱人也许很晚才会出现;
到了某个路口,朋友也会和你说再见。
我们以为唾手可得的幸福,随时会幻化云烟。
经历过孤独的人,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爱与被爱的可贵。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644 测试
免费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