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作者:解心在线 2023-02-20 07:57:30 心理健康

你还记得吗?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会认为瘦的身材才是理想的。有研究发现,5岁的女孩就希望自己变瘦;3.5-5.5岁的女孩认为瘦娃娃比胖娃娃有更多积极的品质。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更是从来没有逃脱过对瘦的追求,不仅要减肥节食,还出现了诸如催吐、抽脂等极端的行动,甚至因此患上厌食症或暴食症。

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那么,为什么瘦被规定为理想的身材呢?瘦的标准是如何出现又如何内化的?我们可以摆脱这种束缚吗?

社会文化为何规定瘦=美?

以瘦为美的社会标准并不是自古有之。实际上,在物质资源并不丰富,底层人民吃不饱饭的时期,胖象征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受人追捧。上层阶级通过丰满的形象展示自己的财富,太胖以至于移动不便代表不必劳动。与之相反,瘦在这个时期则代表贫困、疾病[2]。

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穿靴子的猫2》中富有的老板被刻画为异常硕大的体型

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粮食不再短缺,西方社会的理想体型开始有了变化。低地位阶层也开始变胖,丰满不再是财富的象征,反而是高地位阶层想要并且有精力去维持瘦的身材。瘦的价值发生了反转:瘦不仅代表着健康,还代表着自我控制力,暗示了成功和美德。人们希望通过变瘦来获得社会认可、甚至实现阶级流动,胖会被认为是懒惰的、缺乏自我控制的。调查发现,人们认为如果自己变瘦会在工作中更成功。

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健身软件“自律即自由”的口号反映了控制身体成为达成目标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瘦的标准对于女性和男性来说并不相同。在大部分社会文化中,男性的理想身材是不过瘦、有肌肉,而对女性的要求则是越瘦越好。

在《美丽迷思》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对女性的外貌要求实质上并不是在规定女性应该“看起来怎么样”,而是在规定女性应该“怎么做”。虽然具体的美丽的标准在不断变化(比如身材胖瘦、肤色、头发长度等),但受传统的性别观念驱使,社会文化一直在规定女性应该不停地去追求美丽,将女性困在其中。

来看看你是否同意以下观点:

女性投入大量的努力在外表上是很重要的。

当美丽和舒适不可兼得时(比如穿高跟鞋),美丽应该优先被考虑。

对于女性来说,在美丽上投入金钱(比如美甲、整容等)是完全合理的。

你选择的选项越多代表你越认为女性应该持续地追求美丽。

大众媒体如何推波助澜?

在影视作品、广告、杂志等媒体中,总是充斥着身材最“完美”的女性。有研究发现,美国2000年的时尚模特比98%的美国女性瘦[1]。这种对苗条身材的过度呈现,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商业的运作逻辑驱使——营销焦虑。只有让女性认为自己的外貌是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才会购买相关的产品来追求被严格框定的理想的美。

媒体中对女性形象的选择性呈现严重误导了人们对“胖”、“瘦”的定义。有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向参与者呈现不同身材的女性照片,让参与者评定照片中的女性是否过胖[5]。当呈现的照片中瘦的身材比例不断增多时,被试给出过胖的评价也会不断增多。并且,对别的女性的身材判断标准出现变化的同时,被试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更胖。也就是说,感知到瘦的身材存在的比例越高、越普遍存在,那么人们对标准身材的定义也就越瘦。

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大众媒体中呈现的女性形象不仅影响女性对自身的看法,还同时影响男性对女性的外貌评价。当向13-15岁的男孩呈现20支包含苗条的女性形象的商业广告之后,他们更倾向于将外表吸引力作为选择理想恋爱对象的优先项。

可见,媒体中呈现的不符合一般身材的身体形象对大众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模特身材成了标准身材和理想身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便面临着异常严苛的审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方社交媒体上掀起了body positivity(积极身体)运动,旨在挑战现有的审美标准,提倡接受所有身材,无论胖瘦、外形、肤色。

永远在减肥却永远不够|对瘦的极致追求从何而来?

对多样身材的呈现体现了body positivity的理念

但实际上,尽管这类运动提倡将美的标准放宽,但依旧不能改变社会文化赋予美丽外貌的价值、以及要求女性要追求美的规范。并且,对过度肥胖的盲目认可也存在鼓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风险。

如何摆脱不够瘦带来的焦虑?

严苛的审美标准总是让我们专注于身体看起来怎么样,而非是否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标准体重的BMI(体重(kg)/身高(m)^2)为18.5-24.9。肥胖(BMI大于30)确实与多种身体疾病共同出现,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但研究者并未发现超重(BMI在25到29.9)与不健康的明确联系。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减肥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审美偏好,与健康关系不大。那么,在体重没有过度肥胖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对抗“不够”瘦的焦虑呢?

1. 提高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

在浏览各种媒体中身体影像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对自己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过程保持警惕[8],例如:

媒体中的身材是否符合日常生活能见到的常态?哪种身材在媒体上见不到?

这些影像是否经过特定的人工处理?比如光线、化妆、摄影角度、ps等

是否受某些商业目的驱使?(例如减肥产品的广告呈现的人物越瘦,越会驱使人们购买该产品)

在拍摄、选择、修改自己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这个过程,你是否耗费了大量精力?你的真实感受如何?

发布社交媒体之后你期待得到怎样的回应?这种期待是否影响了发布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2. 关注身体“能做到什么”

除了看起来怎么样之外,身体还有很多其它方面值得我们关注。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功能、独特性、健康上,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的身体,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外貌焦虑。例如:

以提高身体的机能和对身体的掌控感为目的去健身

通过舞蹈理解身体的感受、律动和可能性

学会欣赏自己的身体,哪怕是很小的方面(比如手肘、肚脐、耳朵)

随着时代的变化,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可能也会出现变化。比如,有研究发现美国过去15年的选美冠军的肌肉量逐年上升,而国内对女性马甲线的追捧也能体现这一趋势。把肌肉纳入对女性的审美之中可能代表着追求健康和力量的流行趋势,但同时也为想要符合审美标准的女性增添了新的压力。

如果我们一直都执着于追求符合流行审美标准的身材,那么身体永远也没有摆脱束缚的那一天。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