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产生了负面情绪,除了可以通过写下来、作自己情绪的观察者之外,最近我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也学习到一个技巧。
我以愤怒情绪为例进行说明,当我们和人谈话产生了愤怒情绪时,我们以为这是因为对方的行为才导致了我们生气,觉得对方应该为我们的愤怒情绪负责,所以才会不断的责怪对方,不断的挑对方身上的毛病。
但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一个刺激源而已,它并非是我们愤怒的根源,使我们产生愤怒的根源是我们给予对方行为一个怎样的评论,也就是 ABC 理论中的 B。正是因为我们的评论(或解读)才导致了我们的愤怒。
而我们的评论通常都是这是对方的错,从而不断从对方身上挑毛病。
也就是说,我们的愤怒情绪应该由我们自己负责,而不是由对方负责,对方的行为只是刺激源而已,它不是愤怒的根源。
当我们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时,通常会有4种行为:责怪自己、责怪别人、同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很显然,前两种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大部人使用的却是这两种方案,我们尤其擅长于责怪别人。而后两种方案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我们愤怒时,首先要找到刺激源,然后找到自己心中给予对方的评判,找到评判后,要继续寻找隐藏在评判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那么我们的愤怒情绪就会转化为自己的感受。
例如,小明语文考了61分,回来后,爸爸对他说:你才考了61分,我很生气。
暗含的意思是:小明语文考了61分 -> 爸爸很生气。这样的伪因果关系会让小明产生愧疚感,而且小明会觉得上学是为了爸爸。
但其实,小明考了61分也只是令爸爸生气的刺激源而已,爸爸生气的根源是对于小明语文考61分的评判。
例如他在心里可能会这样评判:
才考了61分,成绩这么差,以后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怎么办。
正是因为这些评判,才使得爸爸很生气的。
这时,爸爸要继续寻找隐藏在这些评判背后的需求。
"才考了61分,成绩这么差,以后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怎么办" - > 爸爸【担心】(甚至有些害怕)以后上不了大学。
这时,爸爸的情绪已由生气转化为担心(甚至害怕)了。
我们再回顾下这个过程:
刺激源:语文考了61分;
心中的评判:成绩这么差,以后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怎么办。
感受:担心
当这位爸爸不断寻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他就不再生气了,因为生气已转化为现在的担心了,这是爸爸的真实感受。
这时爸爸就可以对孩子说:你语文这次考了61分,爸爸有些担心,成绩差以后上不了大学怎么办。我们现在一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当爸爸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就可以更加客观、从容的处理问题了,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一直责怪孩子。
总之,当我们愤怒时,要想办法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建立连接,这样我们的情绪就会降下来,而且可以更好的处理问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67 测试
立即测试
215 测试
立即测试
213 测试
立即测试
588 测试
免费测试
644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