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我学了A方法、B方法和C方法,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种,感觉它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又很难共存,究竟哪种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通常这样回答:你动手试一试,觉得最顺手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个回答听起来可能有点敷衍,但它确实是真实的。
我们经常幻想存在一个“银弹”,即对于我们遇到的每个问题,一定存在一个“最优解”,能够完美地解决它。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最优解。
但实际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最优解吗?很多时候并没有。
许多人过度追求“方法论”,而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不是方法,而是人。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有谁比你更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原因呢?没有,只有你自己。有谁比你更明白你的喜好、习惯、决策模式和思维方式呢?没有,只有你自己。同样,有谁能够推动你去行动,亲自解决问题呢?还是只有你自己。
反过来,我们所追求的“方法论”往往是普适的。普适意味着它不可能具备太强的针对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一个人的所有实际情况。它只能针对某些共性场景,基于具备某些特征的人群,提炼出一条大致的路径,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全面思考和找到切入点。
简而言之,方法论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提炼和建模。作为建模,它必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以适应更多的人群和更广泛的情况。这也意味着,它必定是抽象的,无法完全契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所以,方法论有没有用?有用。探索和学习各种方法是有益的,对不对?当然对。但寄希望于“学了这个方法,我就能解决问题了”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永远是你自己。无论是工具、知识还是方法,它们只能帮助你强化和壮大自己,让你能够更好地自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过度依赖于外在的事物,比如方法、模型、步骤等,背后的原因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思维」。
我们从小接受应试教育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世间一切问题都是一道题目,都有一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正确答案找出来。找出来就能得分,找不到就会丢分。如果有一道题目可能有多个答案,那只能说明它出得不够好。
请问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
但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事实并非如此。真实世界不是考试,没有人给你出题目,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等着你去寻找,也没有人会给你打分。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在多个条件约束之下寻求一个「满意解」。许多问题是没有全局最优解的,只有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满意解。
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现实比考试困难、复杂得多。在现实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多出千百倍,许多条件和因素会相互影响、彼此干预,许多解法受限于实际情况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不是「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权衡「如何用更少的代价来更好地实现目标」。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065 测试
立即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
454 测试
立即测试
667 测试
立即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