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担任团队领导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你一定会面临员工辞职的问题。
员工离职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不一定会与组织的利益一致。
例如,酒店前台可能要求晚上也要有人上班,但有人因为晚上要照顾孩子,无法接受这一点,就选择辞职了。
这种因为双方需求不一致而导致的辞职是正常的。
如果员工在离职时离开得挺开心,大家都好聚好散,那说明管理没有大问题。
但也有一些辞职情况,每个人都能看出管理出了问题,并且知道出了什么问题。
例如,某个主管名下的员工连续离职,这肯定说明这个主管在管理团队方面存在问题,可能是压榨员工,或者处理事情不公平,或者员工对他的能力不认可。
以上是一些正常离职和大家都能看出问题的离职,我们就不需要再分析了。
今天我想重点分析三种特殊的离职情况,剖析这些离职背后反映了怎样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悉心培养的人放弃机会离职
我曾经非常用心地培养过一名员工。我为她规划了多年的成长路径,针对不同的成长阶段给她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即使有些实践安排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收入损失,我也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在犯错中成长是必须的。
经过近两年的悉心培养,她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我期待她能够大放光彩。然而,当她向我提出离职申请时,我感到非常困惑。
首先,她在我的领导下能力迅速提升,只要留下来,她的成长速度还会更快。
其次,她有很好的晋升空间,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会遇到职位上的瓶颈。
第三,我给她的薪酬也不错,至少比她同行业的同学要高很多。她找到的新工作的工资还不如我给的高。
最后,我自认为对她也很好,很少训斥她,不仅关心她的工作,还关心她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还要离职呢?
经过深思熟虑后,我甚至有些愤怒,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这两年的投入都白费了。
实际上,这种离职现象背后反映出了两个管理上的大问题:
1、传递的压力过大:在管理中,我们不应该给员工提出多年后才可能实现的高期望(除非是故意画饼)。因为这种期望往往非常高,超过了员工现有能力,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很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
2、忽略了对待培养者特质的评估:不同的人对待压力和挫折的心理适应方式是不同的。有些人是越挫越勇型的,他们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有些人是越挫越消沉型的,他们会认为一次失败就代表自己不如别人认为的那么优秀,下次就更害怕失败。我曾经培养的这位员工恰好属于越挫越消沉型。她觉得只要有一次未达到我的预期,我对她的评价就会降低一次。因此,她会隐藏真实情况,按照我的期望来反馈。最终,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不足,在能力实体观的作用下,她宁愿放弃很好的机会,也决心离职。
所以,如果你发现你悉心培养的人有离职的迹象,可以参考我的经历。看看是否犯了同样的管理错误,传递了过大的压力,忽略了对方能力实体观的倾向。
核心员工无征兆地离职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为一位核心员工无征兆地离职而困惑。这位员工在公司工作了3年多,一直勤勤恳恳,从不抱怨。无论是什么工作,她都二话不说接下来,认真完成。甚至在离职前一天晚上还加班到晚上10点多,完成手头的工作。
我朋友问我:“前一天晚上还在加班,从来没抱怨过,怎么第二天就提出辞职了呢?”听完他的抱怨,我问了他三个问题:
1、公司的业绩增长情况如何?
2、公司里重大的问题,除了这位核心员工,还有其他人可以解决吗?
3、这位核心员工的薪资比同岗位的其他人高多少?
他回答说,公司这段时间发展不太理想,尤其是今年收入比去年还少。其他人做不好的事情都交给这位核心员工,因为其他人做得不如她好。这位核心员工的薪资与同岗位的其他人相比差不多,因为他不想给其他人加薪。
根据他的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我朋友在管理上至少犯了两个错误,才会导致公司核心员工无征兆离职的情况发生。
1、未给员工传递业务可持续成长的信心:优秀的核心员工通常具有长期主义思维,他们更看重公司长期发展的机会。如果公司阶段性发展不佳,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向核心员工解释原因,并指出公司的长期发展核心因素仍然存在。只有让他们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信心,才有可能让他们继续留下来。
2、同时存在鞭打快牛和吃大锅饭
优秀的核心员工不仅具备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职业素养也很好,很少抱怨,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然而,如果我们过分依赖核心员工,将所有麻烦事都推给他们,这就是鞭打快牛的表现。长期以来,核心员工可能会感到职业倦怠,并考虑离开。
如果在鞭打快牛的同时,我们给予核心员工更多的报酬和奖励,那么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因为过度投入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然而,如果鞭打快牛和吃大锅饭同时存在,核心员工将承担更多的工作,但收入却与其他人差不多。这实际上是在变相地推动核心员工离职。
因此,我们不能仅因为核心员工能力强、不抱怨而忽略对他们的心理关怀,这就是鞭打快牛。
核心员工离职的迹象通常不明显,即使他们已经决定离职,也会因为敬业精神而继续努力工作,以避免留下尾巴。
如果不定期与核心员工进行主动沟通,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前一天你还看到他们在勤勤恳恳地工作,第二天他们就告别了,寻找更好的机会。
员工无交接离职
这种离职的典型表现是员工在未进行离职交接的情况下就不再上班。
在规范的大公司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因为这些公司通常有一套标准的离职流程。
然而,在小公司中,往往没有这样的离职流程,很多时候,只需打个电话或通过通讯工具发送一条消息就算离职了。
离职的人常常会这样说:“我现在没时间来公司。不要担心交接的事情,等我有时间了我会来办理的。”或者“如果需要什么,直接问我就可以了。”
当真正需要这些资料或信息时,再去找这位同事要,就只能碰运气了。
也许他已经删除或忘记了这些资料,或者虽然还有,但不愿意再找出来给你。
这种没有交接的离职反映了管理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缺乏流程意识。
虽然小公司的灵活性是优势,但某些关键的管理流程仍然必要。
例如,涉及资金进出的财务流程,以及离职时必要的交接流程。
有了这些流程,执行者可以依靠流程来辩驳,而不会因为自己提出各种要求而感到尴尬,从而拒绝同事的报销。
离职交接也是如此。
离职交接需要离职者整理自己的工作和过程产物,并逐一核对。
这个繁琐且有些痛苦的整理和核对过程,离职者往往不愿意主动去做。
如果没有离职交接流程的要求,接替者可能会因为不想给离职同事增加麻烦而草率处理,没有起到应有的对接作用。
但是有了流程,大家都按要求办事,就不会出现这些尴尬情况。
团队中的人员变动是正常的现象。
因此,有人离职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团队的变化才能带来活力,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
有些离职纯粹是个人原因,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
然而,还有一些离职表现可以透露出我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员工因为薪资、个人成长机会、工作环境、领导等方面的不满而选择离职,这些主要原因我们基本上都知道。
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些离职现象,揭示出这些离职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管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方向。
特别是我今天分享给你的三种离职现象,它们都可能带来相当大的损失。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损失中吸取教训,并借此机会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那么这些损失就变得有价值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559 测试
立即测试
1141 测试
立即测试
812 测试
立即测试
89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