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交往淡如水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刺猬效应”,是说关系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避免心理距离太近,各自将对方刺的鲜血淋漓。
在面对讨厌的人时,也是如此。
如果你太纠结于对方的态度,总想要去改变些什么,这就会使你们的心理距离靠的太近,产生摩擦。
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的斯多葛学派中,对事物有一个二分法:分清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
简单来说就是,认清楚你能控制的事情,并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它做到最好。
同时,还要认清楚哪些是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不要瞎较劲,怨天尤人。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分清楚着二者的真正含义,他才能真正地做到清醒且优雅的活着。
所以,不要总想着去改变些什么。
最好的做法是,一切来往都只是浮于表面,不进行任何深度交流。
该问好时,出于礼貌大方地问候,对方与自己攀谈时,也只是礼貌回应。
如果听到生厌的问题,你也可以选择不回答,微笑回应。
这样做谁也挑不出来错,还可以给对方留下你为人冷淡的印象,减轻对方想和你说话沟通的欲望。
02
不做无谓的争吵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
意思是说,不要去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季,因为它没有见过冬天的冰雪,没有感受过冬天的寒冷,自然也不会理解你意思。
同样,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事和人的看法也会可以不同。
你去与和自己的认知不在同一层面的人争辩,即使是说破了嘴皮,依然是沟通不明白。
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固有认知,更何况你在跟他争辩时,关系中势必会存在敌意和张力,沟通过程也会变得更难。
所以,与一些不在同一层次认知的人,就不要做无谓的争辩,放过自己,减少内耗。
03
钝感力
提到钝感力,相信大多数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意思是说,在面对强烈的情感冲击时,为了减轻对它的负面情绪体验,有意义地通过降低情感反应的强度和频率,来减少痛苦的感受。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来,对抗不想面对的外界。
在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人和事时,适当地钝感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时,减轻情感那上的痛苦。
但是也不要去过度地使用钝感力,如果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的顿感力,就很容易给心理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只要在讨厌的人身上使用就好。
而在其他滋养型的关系中,就不要表现得太顿感,以免长期或过度使用,让自己的身心变得过于麻木,很难再去与他人构建良好的关系。
04
学会装傻与走神
在面对你不想回应的人时,在讨论一下你不想讨论的问题时,可以表现出自己听不懂的样子。
即便是对方察觉到了你在装傻也没事,成年人的世界中总会有一些不必明说的隐喻。
当话题进行不下去时,对方也会识趣地散场。
这种回避沟通的方式,可以帮你在面对一个讨厌的人,又不得不回应时,做出一些应急方式。
05
不必太较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论是你喜欢的人,讨厌的人,都是人生中的过客。
很多人也只是陪我们走一段路而已,人生就是不断遇见,不断走散的过程。
太较真的计较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都懂得无视生活中的烂人烂事,只去专注地提升自己,让自己蜕变的越来越优秀。
06
也有切断关系的勇气
如果你实在无法忍受一个人,也无力再去礼貌回应,那就不必在内耗自己。
学会及时止损,切断关系,善待自己,不在用别人的问题来惩罚自己。
莫言曾说:不要害怕关系的破裂,因为破裂是成长的一部分。
它能教会我们看透人情冷暖,聚散离合,分道扬镳,而这些都是成年人世界中必须要学会的课题。
所以,我们要懂得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缘来缘去,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交给不值得的人身上。
那些我们已经无法维护下去的关系,就不要在纠结沉没成本,让自己劳心伤神。
而是要有敢于割袍断义的勇气,让自己去拥抱更多值得的好关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71 测试
立即测试
1150 测试
立即测试
337 测试
立即测试
437 测试
免费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