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的一次家长会上,一位自称为“学渣”的父亲发言引起了关注。
他首先向老师和家长们道歉,表示自己的儿子给班级拖了后腿。
但随后,他开始夸赞儿子的心理素质,称其在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乐观态度,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的学习也有所进步。
这位父亲认为,尽管孩子目前成绩不尽人意,但他具备心理强大、知道努力等优点,相信他未来会有美好的发展。
望子成龙是每位父母的天性,然而,如果孩子只是一块“废柴”,有多少父母能像这位父亲一样,欣然接受呢?
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曾写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没有健康的人格,就谈不上挖掘出孩子的巨大潜能;没有人格的魅力,就没有真正的“自我实现”,也永远无法超越自我。
父母由于缺乏自我省思,常常用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选择,不允许孩子偏离既定路线,这种高标准严要求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格。
因此,教育需要自省,然后进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家长的人生必修课。人格无谓好坏,每个孩子都是拥有优点和缺点的完整生命体。
家长追求孩子的完美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握不住教育的“度”,将追求成就作为一种强迫性驱力时,要求孩子尽善尽美,最终会引发孩子较低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卑的人格特质。
因此,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能回归教育的本真。
针对教育中的难题,家长和教师需要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可实际操作的教育心理技巧。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心理规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罗森塔尔效应:
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或很优秀,这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长期给予孩子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积极的期望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超限效应:
当孩子犯错时,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批评会使他们感到不耐烦甚至反感。批评应适可而止,不应过度。
换个角度或换种说法能够降低孩子的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
德西效应:
不当的奖励机制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奖励应当与学习有关,而不是与学习无关。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
南风效应:
温暖和鼓励比严厉的惩罚更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行为。“人情味”式的表扬能够促进孩子的自觉向上和更好的表现。
木桶效应:
孩子整体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最短的学科成绩,而不是最长的学科成绩。
当发现孩子在某些学科上存在不足时,应及时提醒并鼓励他们在这些学科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成绩。
霍桑效应: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不满和困惑,能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增减效应:
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对自己喜欢程度不断增加的人,而不是不断减少的人。
例如,销售员在称货给顾客时,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这种逐渐增加的方式会让顾客感到更加满意。
在评价孩子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效应,先指出一些小问题,然后再逐渐增加表扬,让孩子感到我们的认可和鼓励。
蝴蝶效应:
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最终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巨大影响。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言行举止,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动力。
贴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是指在给他人贴上标签后,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会逐渐符合标签的描述。
例如,给一个人贴上“聪明”的标签后,他们的表现可能会越来越聪明; 而给一个人贴上“笨蛋”的标签后,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自信和动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使用负面的标签多使用正向的标签来激励孩子。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是指在提出一系列要求时,如果开始提出的要求较低,人们更容易接受并逐渐适应,然后逐渐提高要求,更容易达到目标。
例如,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如每天完成作业后看一小时电视: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如每天完成作业后看两小时申视。这种逐渐提高要求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并逐渐形成习惯。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741 测试
立即测试
1549 测试
立即测试
3065 测试
立即测试
323 测试
立即测试
2210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