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倾向于适度地生活
作者:解心在线 2024-01-12 09:49:55 心理健康
我更倾向于适度地生活

如果你内心常常自我压榨,你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你是否总认为,只有做到某些事情,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比如,你是否觉得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上司的好评? 或者,只有展现出某种特质,朋友才会愿意与你交往?或者,只有符合某种伴侣的标准,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这些想法背后隐藏着两个主要的假设:首先,你必须先付出努力,才能维持一段好的关系;其次,你不仅要付出努力,还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就意味着失败。

在生活中,这类人往往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是公司里备受信赖的员工,是家人和朋友可靠的依靠。

在外人看来,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关系和广泛的人脉。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过度努力可能会使他们过早地耗尽自己的激情。他们可能会在公司中晋升并获得加薪,但内心却感到厌倦和情感淡漠。

他们可能在朋友和亲密爱人面前保持支持者的角色,尽管关系看似稳固,但内心却感到空虚。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自我压榨型的人。让我们理解他们的困境,并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模式。


我们不应该轻易劝人放弃自我压榨。对于那些选择自我压榨生活方式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方式的痛苦。

但是,告诉他们远离痛苦往往是没有用的。人们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带来一些好处。

“如果我努力足够多,就能得到我想要的认可和爱”,这个推导公式给了他们明确的方向。

这种明确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方法,相比于不知道该怎么办,过度努力虽然辛苦,但至少能让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

劝说有这样信念的人放弃,其实就等于是戳破了他们的安全泡泡,将他们扔进了未知的混乱之中。

相比于手足无措,他们宁愿选择确定的痛苦。其实,“过度努力才能收获”的思路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从过度的努力转变为“合适的努力”。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找到一种既不过于疲惫又能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能够找到一种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发展得更好的方式,而不需要那么辛苦。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人们自我压榨只是为了获得世俗的成就和别人的认同吗?一部分原因是,但不仅仅如此。

有些人已经知道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好评,所做的事情也取得了成功,但他们仍然不满足,希望更加努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追求精益求精。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这样一种信念:我必须无条件地做到最好,我必须不断变得更好。

这种信念可能导致内心永远存在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或者总是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无论自己如何努力,总是感觉自己离理想状态差一点。


一位在麦肯锡工作的MBA教授分享他的经验。当时他还很年轻,工作非常努力,总是追求完美。

他认为只有做出完美的方案,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并得到团队前辈的认同。

有一天深夜,他仍在努力工作,他的老板叫停了他的工作,命令他回家。

老板给他上了一堂深刻的课: 如果做到60分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不需要做到100分。这与他追求完美的想法相悖,让他非常不解。

老板解释说,咨询公司的收费与顾问的工作时间成正比,而客户并不希望多花钱。如果100小时能做出满意的工作,客户绝不愿意让你花200小时。

虽然这是关于金钱的交易,但背后的逻辑是: 达到标准并获得认可并不一定需要过度努力。60分的努力和60分的结果已经足够好了。

过度追求100分可能会给合作双方带来巨大的成本和压力。老板问他: 你究竟想要优秀还是成功交付?这让他想起资深同事经常对他说的话: 这样已经足够好了,可以继续前进了。

这位教授感慨地总结道: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有范围和边界。没有范围和边界的努力就像一个无尽的战场,总是不够好、总有更好的、总要更强......而除了100分外,其他一切都是负反馈。

许多人因为这种认知而不知不觉地压抑自己,而不知道如何疗愈。

他们从一次又一次的“适可而止”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应该有一个范围和边界,而不是无休止地追求完美和更好。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适度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和认可,而不是过度压榨自己。这种认识逐渐成为他们的疗愈和成长的关键。


如何做到适可而止的努力?

那些过度努力的人之所以活得很累,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人生假设”。

这些假设迫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丝毫不给自己留有余地,自然会感到疲惫。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过度的努力对你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妨尝试找到你自己的“人生假设”,然后进行实验。

你可以尝试修改自己的信念,从“我必须做某事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关系”转变为“为了胜任这份工作/关系,我不需要做某事”。同时保持觉察观察当你不再做某件事情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这个寻求自己“合适的努力范围”的过程中,“过度努力才配收获”的信念可能不会立刻消失。

但是,通过这样的实验和觉察,你可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可以有弹性,而且可以让自己感到舒适。

活得舒服并不是不再逼迫自己,而是有弹性和让自己感到舒服的逼迫方式。这样你就可以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平衡点,既不过度努力,也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目标。

弹簧的特性是有张有弛,如果一直处于拉伸状态,它就会失去弹性。同样地,对于那些过度努力的人们,他们也需要理解这个道理。

过度的努力可能会使他们变得僵硬和疲惫,就像一根长时间拉伸的弹簧。他们需要重新塑造一个观念,那就是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有弹性的。

活得像个人,情绪有高有低,努力有张有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必须过度努力才能表现出色,那么他的下场可能是身边的人会认为这是他的正常表现,不需要特别照顾。

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有一定弹性的表现: 大部分时间尽力而为,偶尔超常发挥,也允许自己偶尔表现不如意。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追求弹性,是否会让别人失望并离开?

其实,追求弹性并不是停止追求优秀,而是一种权衡利弊之后的“可持续自我发展”。

如果一个人需要非常努力才能保持工作和关系那么他需要照顾的东西太多,消耗的精神力量也更多。这会导致他快速失去自己最珍贵的动力。

这就像是把所有的柴火都扔进火堆里,看着火势旺盛,但很快就会变成灰烬。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需要扮演完美的妻子才能维持婚姻,或者需要成为完美的员工才能保住工作,这种状态可能能维持1年或3年,但能维持10年或20年吗?

想象一下这种压力和疲惫,这就是弹性的意义所在:不需要每次都全力以赴,有张有弛、起伏不定、长久持续才是真正的生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