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并非要故意“毁掉”自己,却常常身不由己地做出一系列举动。
所幸,我们还有机会打破这个循环,用更健康、破坏性更小的方式来让自己停下:
① 提升自我觉察,检验自己的思维
试着定期写下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看到那些让我们自我否定的信念是否合理。
也可以在自己升起了情绪后,记录下当时的事件,感受和变化。
看到自己在事件发生后出现的认知扭曲,然后试着逐条反驳。
当客观的理性思维取代了有毒的自我批评,自我破坏也能随之停下。
② 让自己在不适里多呆一会
在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初期,可能会有各种沮丧和不适。
比如,让自己停下玩手机,投入到即将DDL的任务中,可能会有些烦躁。
不要因为暂时的不适就停下调整,任由自我破坏麻痹自己。
试着让自己在不适里多呆一会,坚持1分钟、5分钟、10分钟,直到更长的时间。
就像潜水一样。
当我们一下子就去到最深处时,身体肯定会不适应,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但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往下潜。
每次往下一点,就上来呼吸一下空气,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再继续下潜。
③ 把目标专注在自身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动机是想得到别人的夸奖,或避免别人的批评时,自我破坏最有可能发生。
当我们细化目标,把目标专注在我们自身,专注在我们自己能从这件事里收获到什么时,就会产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动力。
这就是我们克服自我破坏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④ 看到自我破坏背后的需求
很多时候,自我破坏的行为都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而做出的。
比如,以前我曾经历过不明原因的,长达3个月的暴饮暴食。
本来不爱吃的各种小零食在那个时候都充满了诱惑力。
当我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让自己停下来,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进行梳理后发现
那段时间,我的工作量变多,考核也严格了不少。
虽然还是能按时完成任务,但我的焦虑感一直很重。
所以当时的我,在过度焦虑下开始情绪性进食。
比起满足身体的饥饿,我更需要关注的是情绪上的困扰。
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后,我学着做冥想正念,投身大自然,用更积极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焦虑,情绪性进食自然也就停下了。
所以,想真正、彻底地解决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比什么都重要。
心理学家们相信,没有人真的想把自己毁掉。
“现在看起来是自我破坏的行为,一定在以前帮助过人们应对问题。但是当孩子长成大人,有更多的资源应对压力时,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自卫反应就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了。”
自我破坏的发生,或许是潜意识在提醒我们:
我们内心中还有恐惧没被看到,还有需求没被满足。
所以,如果可以,试着更客观地看到自己,像对待你喜欢的人那样对待自己。
如果困于其中,暂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看到、去自我疗愈,不妨试试去学习心理学。
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看到那些困扰我们的一件件事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或创伤,将自己从泥泞里拉出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611 测试
立即测试
661 测试
立即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