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无话不说的好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无话可说了;
半夜想起以前的趣事,想问候一下最近如何。消息发过去,却只有个红色感叹号给了回应,仿佛在提醒你,真的回不去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2018年,KY研究所曾发起一项“成年人友谊”的调查。
结果显示,75%的人好友数量不足10个,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认为自己没有“挚友”。
曾经那个“我有很多朋友”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成年人的“失友焦虑”。
1.当代人的“失友”:为工作掏空自己
除了被时间、空间无情斩断了友谊,当代人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友尽”原因:因工作失友。
20多岁的年纪,刚刚从学校步入社会,满怀信心地筹划着新的人生,梦想着成为一个独立、自由且自律的人类。
但真正来到了职场上,便感到力不从心。
日日内卷,夜夜笙歌,年轻人早已为工作掏空了自己。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出门?社交?都让它见鬼去吧!天塌下来也得先补觉!
工作已然占据我们太多时间,好不容易闲下来,谁都只想好好休息,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维系友谊?
这种状态也被我们称之为「失友症」。
已读忘回的对话,戛然而止的聊天。
聚会总是没空,出来玩还要回复工作消息……
生活的无可奈何,让彼此都感到偶尔的联系已经成了一种打扰。
毕竟,成年人都学会了看眼色,一旦察觉到话语间有所敷衍,也就很少会主动邀约了。
结果就是:在忙忙碌碌中冷落了老友,也没有时间结交新朋友。
身边留下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
2.交友不易,且行且珍惜
小时候,交朋友的契机太奇妙,也太简单。
也许是住在同一片地方,也许是互相抄过作业,也许是一起被老师罚站过,也许是喜欢同一个明星,也许是交换过秘密……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人生角色越来越多,社交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也越来越丰富。
这让我们无法简单地依据小时候的习惯去建立友谊。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友谊是以“亲密”为核心成分的。
他对这种友谊的亲密性做了以下3点概括:
开放:能够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
信任:确信“自我表白”将被朋友所尊重,不会轻易外泄或用来反对自己;
私密:仅限于少数密友中。
真正的朋友,既要能相互欣赏、尊重和信任,还要彼此开放内心,倾听并守护对方的秘密。
这样的友谊,年岁越大,越不可求。
但也正是这样,成年人的友谊才更显得珍贵。
从概率的角度来说,「邓巴数字」告诉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能接触到的人约为3000万,能真正认识的人约有3000人,而能够稳定联系的人,只有约150人。
这也是人类社交的上限。
深入交往的人当然就更少了。试问在这150人当中,真正能与你交心的有几个呢?
所以,朋友来来去去,是必然规律。
能够长久相伴的朋友,简直是成年人生活里的奢侈品。
3.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生发展的八阶段论。
他认为,18~25岁正处在成年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我们无比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帮助自己克服内心的不确定和迷茫感,无论这种亲密是源自友谊还是爱情。
到25岁后,我们对关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比起年轻时对亲密关系的强烈渴求,这个时期,我们将更多地向内探索,以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已经建立家庭的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下一代,还未成家的人也会更多关注自身价值感的实现。
总之,走到此时,我们对朋友的需求,已经从希望常常见面、共度欢乐时光,变成了“我知道你在,这就很好” 。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与人交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
其中的一个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一个成年人与人交往的最好态度就是,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知己可遇不可求,珍惜当下的关系,接受人这一辈子只能获得有限友情的事实。
毕竟,我们也只有一颗心,只要它能被善待,能获得共鸣,是被一个人全心照顾,还是被一群人轮流照顾,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把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
“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人生路短,有友相伴一程,已经足矣。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536 测试
立即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
697 测试
立即测试
345 测试
立即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