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纷争,而办公室无疑是职场人的角斗场。
久经职场的“老江湖”早已看透一个真相:同事与领导间的共事,本质不过是“利益使然”。
在公司里,工资、奖金、业绩排名、晋升机会、休假名额等,无一不是众人明争暗抢的稀缺资源。
即便你渴望岁月静好,也总有人会横亘在你前行的路上,妄图分一杯羹。办公室里,“马屁精”“抢功甩锅侠”“PUA高手”等小人屡见不鲜,必须时刻警惕提防。
还有些同事,表面看似无害,实则会在悄无声息间消耗你的精力、侵蚀你的意志,直至你身心俱疲。这些人,便是职场中需远离的“毒瘤”。
1、“负能量漩涡”
这类同事,堪称行走的负能量发射站。
项目进展不顺,便抱怨公司制度;任务稍重,便埋怨领导安排;同事请假,也要吐槽一番……这倒也罢了。
更有甚者,连上班路上堵车、早餐店未开门、伴侣夜间打鼾、公交上大妈抢座等琐事,都要在办公室里骂骂咧咧一整天。
靠近他们,就如同被卷入坏情绪的漩涡,难以自拔。
而且,他们极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想拉着你一同沉沦。
这绝非简单的“听烦了”的问题。要知道,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一次被迫接收他们的抱怨、试图安慰或卷入争论,都是在透支你的精神能量与专注力。
正如一位知乎答主所言:“起初还会觉得她可怜,时间久了,自己也被传染了,变得厌恶工作、喜欢抱怨。”
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情绪感染”,如同二手烟,无形中侵蚀着你的积极状态。
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中,你的认知会被扭曲,看待事物总会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
与这类人接触,实在令人胆寒。
2、“隐私窥探者”
办公室同事间偶尔聊聊八卦,不失为一种职场减压的方式。
但聊八卦也得有分寸感。偶尔开开玩笑无伤大雅,可那些过分探究他人隐私的同事,则需敬而远之。
“听说你要调薪了?”
“你跟市场部的王总很熟吧?”
“每天下班来接你的人挺有钱的嘛。”
“你觉得XX同事人品怎么样?”
他们套话的技巧炉火纯青,打着“关心”的幌子,实则是在打探消息。这类人往往也是公司的“大喇叭”:
你随口一句吐槽,转眼就会传遍整个公司;
你的家庭隐私、背景人脉,都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请记住:职场没有绝对的秘密,只有管不住的嘴。
3、“双面间谍”
你的办公室里有没有职场“影帝/影后”呢?
他们对你总是笑脸相迎,热情赞美,甚至表现得如同你的“知己”。
然而,一转身,他们便会在领导面前不经意间贬低你的能力、歪曲你的贡献、抢走你的功劳。
其手段隐蔽阴险,让人难以抓到把柄。
这是段位最高、危害最大的职场“毒瘤”。他们的“毒”在于摧毁你最宝贵的东西——信任感。
被明枪所伤,你至少知道敌人是谁;而被“双面间谍”所害,你总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想多了”。
这种伤害是深层次的、持久的,会让你对人际关系产生深度戒备,耗费巨大的心神。
表姐曾有一位前同事李姐,人前总是夸赞实习生“聪明勤快”,人后却向主管暗示她工作偷懒。
最终,那位实习生未能转正,离职前还买礼物感谢李姐的“照顾”……
4、“表演型忙碌者”
受近年来职场内卷文化的影响,办公室里涌现出一批“表演式努力”的高手。
他们上班时键盘敲得震天响,加班必发朋友圈炫耀,开会抢着发言(却往往言之无物),口头禅总是“忙死了”“累瘫了”……
然而,看他们实际的工作产出呢?
要么质量堪忧,要么效率低下,要么干脆是窃取他人的功劳。
这类同事的拿手好戏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用形式主义掩盖自己的无能。
久而久之,他们凭借“表演式努力”成功抢占领导的注意力。当虚假忙碌成为被表扬、拿高薪的捷径时,踏实做事的人便成了笑话。
更讽刺的是,他们的“忙”往往需要他人来收拾烂摊子,最终挤压的是实干者的时间和精力。
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公司也会逐渐走向衰败。
遇见“毒人”,如何自保?
职场处处彰显着人性的复杂,利益交织之处必有暗流涌动。
前文提到的四种“毒人”,不过是人性弱点在特定环境下的放大。
与其幻想改变他人,不如修炼自身的“防毒”能力:
面对“负能量漩涡”:不听、不回应、不感兴趣;
面对“隐私窥探者”:不透露、不接话、不评价;
面对“双面间谍”:不轻信、留证据、护成果;
面对“表演型忙碌者”:不配合、盯结果、晒业绩。
正如那句话所说:职场社交的真谛,在于用能力赢得尊重,以清醒守护本心。
与这些人纠缠、对抗,永远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成年人的世界里,筛选永远优于改造。
愿你在看清职场的暗流涌动后,依然能保持力量,将精力投入到值得的事情和值得的人身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254 测试
立即测试
1054 测试
立即测试
1481 测试
立即测试
416 测试
立即测试
148 测试
免费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