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会最可悲的潜规则,叫“人情”
作者:解心在线 2022-02-14 08:14:09 人际心理

日常996,辛苦工作却得不到赏识,一出问题就被推出来背锅......

工程出了问题,被踢出去顶缸;好不容易找到新工作,却因为认真负责,被混日子的同事视为眼中钉。


也有人觉得:如果坚守原则就要被指责,那也不够公平!

 

这样的争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跟亲戚走动少了,就被说没人情味;前辈来了,不抢着斟茶倒水,就是没眼色。

 

不少人会问:为什么不能好好做事,非要把心思花在“搞关系”上?

 

这背后,其实藏着中国社会最大的潜规则。

 

儿童化的成年人,

每一天都过得小心翼翼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历史学家孙隆基提出过一个概念:“成人儿童化”。

 

什么意思?

 

孙隆基解释,在我们这个社会,规矩大于个人。

社会对人的评价,也不是看他的能力和个性,而是看他处于什么圈子,和什么人来往。

 

在这个文化架构之下,大家必须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和周围人的关系,不敢做出真实的自我表达。

 

就像在专制的家长面前,孩子就只能乖乖听话。

这也被孙隆基称为“自我压缩的人格”。

 

《理想之城》中,就有不少“儿童化的成人”,他们看似已经是成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用服从来换取爱的小朋友而已。

 

比如苏筱的前男友周峻,他为了出人头地,到处巴结权贵,出席各种酒会,甚至可以抛弃女朋友,和有实权的主任在一起;

 

苏筱的闺蜜吴红玫,哪怕上司一再鼓励她有话就说,她却硬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生怕惹上司生气。

有“儿童”,自然就有“家长”。

剧中的刘铁生,就喜欢所有人围着他,说他好话,“给他面子”。作为奖励,他会把赚钱的项目心照不宣地留给对方。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面子文化”。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

 

“中国精神的纲领就是‘面子’,只要抓住这个面子,就像揪住了阿 Q 头上的那根小辫子,牵他往东就往东,牵他往西就往西。”

人们攀附在“人情”这张大网上,彼此交换资源。

 

但在《理想之城》中,苏筱的横空出世,把这种表面和谐摔得支离破碎。

 

对她来说,没有什么面子可言,有的只有一张张干净的造价表。

 

在她的推动下,原本死气沉沉的公司,接连抢下了几个数千万的大单。

 

可即便如此,苏筱也依然逃不过被排挤的命运。

 

似乎只有刘铁生这样的“讲究人”,才能在关系网中,混得如鱼得水。

 

我们社会最可悲的潜规则,叫“人情”

攀关系讲人情,早晚都会出事

 

的确,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大家彼此给个面子,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更何况在熟人社会里,你不讲人情,就很难生存下去。

 

今天你帮邻居接下孩子,明天邻居帮你拿个快递;今天你帮朋友解决难题,明天朋友帮你说句好话......可以说,“人情”就是齿轮,维系着社会的平稳运转。

 

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每一个家庭以自己为中心画出一个圈子,周围的邻居亲戚都是圈子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各自的圈子里互帮互助。

 

可“人情”一旦渗入权力系统,注定会引发不可收拾的恶果。

 

比如震惊全国的云南孙小果案,罪犯孙小果曾多次被判刑,却能从死刑变成有期徒刑,最后数次减刑,只在监狱里蹲了12年就出狱。

 

出狱之后,孙小果住着母亲买下的千万别墅,经营赌场,放高利贷,成为云南有名的黑老大。

 

直到中央督察组进驻云南,把该案件列为一号案件,孙小果才被判处死刑。

与此同时,19名公职人员被判刑,云南省高级法院两任院长被处理。

《扫黑风暴》中的孙兴,就是以此为原型。

 

很多人都猜测:孙家到底有多大的能量?

 

但调查一圈下来发现,孙家最大的官员,也只不过是孙小果的继父李桥忠,一个分局副局长。

可是李桥忠深谙人情社会的种种精髓,做事讲究,很讲义气,别人也愿意帮他。

 

继子出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熟人,好说话”,通过战友、老乡等关系,一路请客吃饭,到处找人帮忙,认识了不少云南省高院的人。

 

接着,他再请客送礼,说尽好话,让对方在孙小果案上“关照一下”。

 

审判孙小果案的人员中,虽然有不少都收受了孙家的钱物,但相比钱财,他们更多是看在请托人的面子上,怕伤了和气,于是答应了下来。

 

比如,一位牵涉其中的法官梁子安就说:“改这个案子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不对的,但面子上又抹不开。”

 

层层失守背后,唯一没有为人情让步的,只有一个监狱纪委书记,何绍平。

当时领导给何绍平打电话,要给孙小果减刑,何绍平坚决不同意减刑。

他解释说:“(不同意)不是图什么,是我必须要依法。”

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评价:“如果多一些人能够像何绍平一样坚持原则,孙小果也不可能‘复活’。”

我们社会最可悲的潜规则,叫“人情”


时代在进步

年轻人也更勇敢

 

让人觉得安慰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苏筱和何绍平已经不再是少数,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社会改变的中坚力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沉迷于那些表面和谐,而是勇于打破平静,去表达自己的诉求。

 

被公司克扣工资,他们不会“顾全大局”,而是勇敢用法律途径维权;

 

被上级性骚扰,她们也不会忍气吞声,更不怕伤了和气,而是一定要让坏人绳之以法。

 

知乎上也有不少类似的提问:

 

  •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合群?”

  • “为什么年轻人敢手撕领导?”

 

提问者似乎非常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刚?

 

遵从潜规则当然很容易,毕竟和周围人做着一样的事情,你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突兀,心里也会有很大的安全感。

 

这就是《乌合之众》里面所解释的:

当人们感到不安时,就会倾向于加入一个稳定的群体,让自己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以此对抗外界的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边痛骂潜规则,一边陪着笑容讨好别人,因为离开了这个体系,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处容身。

 

但就像那句话说的:大人,时代变了。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原子化”阶段,大量年轻人涌入一二线城市,在同样陌生的环境里,谁也不认识谁,过去那种搞关系、讲人情的土壤,已然开始撕裂。

更何况,他们深知,迎合与融入,并不是变得成熟,而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毁”。

心理学上有一个“心体一致”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达到内心的和谐,自己的行为必须要和自己的价值观一致,否则就会产生“失调”。

而这,是几乎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成因。

 

心理学家弗洛姆就在《自我的追寻》中强调,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它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下去。

 

如果生命的发展受阻,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感觉、思想和情感,那么生命的能量就会分解,进而转化成破坏能,产生强大内耗。

 

《人物》曾报道过一个从卷烟厂辞职的员工王通,他离职之前早8晚4,一年到手25万,工作就是按按按钮,没什么技术含量。

 

这份“入职即躺平”的工作,让无数名校研究生趋之若鹜。

 

但对王通来说,他所感受到的,只有窒息、挣扎和煎熬。

工作内容简单枯燥,管理模式一成不变,在里面耗费了11年青春,他总是在想,还要继续下去吗?

 

33岁这年,他想到自己已经买房买车,孩子也上了幼儿园,终于决定辞职,为自己活一次。

 

王通的父亲气得几天吃不下饭,同事也炸了锅,只有他自己觉得心满意足,因为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颗没有想法的螺丝钉。

 

坦白讲,看了这篇报道,我很感动。

 

有志气的年轻人,早已不甘心为了虚无的安全感而自我拉扯,而是要追随内心,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站了起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

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渐渐明白自己不要什么。

 

哪怕他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但起码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诉求。

 

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离心之所向近一点,再近一点。

 

借用弗洛姆的话来说:

“每个人的终生事业只有一个:成为他自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