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在各种场合中都能保持淡定自若,明明作为围观的人都已经替对方捏一把汗了,他们也能从容地化解尴尬气氛,甚至根本不在意,有时候,我们容易感到尴尬,可能是因为:
过度关注自身。根据聚光灯效应,我们会过度放大自己的行为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这会让我们在行动和讲话时感到压力,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被注意和评价。
自我监控程度高。具有高自我监控人格特质的人更有可能去注重社会情境来调节自身行为,从而获得社会认可,满足他人期待,和塑造更好的自我形象。
共情能力高。我们常说“我都替他尴尬”,对他人的窘迫表示“大型社死现场”,这种“共情尴尬”使我们代入了他人的身份,设想这样的场景发生在我们身上时会有什么感觉。但这种共情和普通的情感共情却不太一样,区别于是否共情于当事人所正在感受的情绪,“共情尴尬”未必是当事人正在感受的尴尬。换句话说,我们只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设想当事人会感到尴尬,但事实上人家也许并不在意。
尴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只是当它不断壮大,便有可能影响我们的正常社交或者个人发展。比如,担心尴尬而不愿展现自己的能力;担心说错或是被他人觉得爱出风头,甘愿做个小透明;课上回答错了问题便日思夜想,觉得大家都会看不起你。我们可以试着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转换心态:
当事情发生了,避免去内耗自己:“如果我当时没有这么做就好了。”可以去大方地直面它,接受他。如果这件事打扰到别人,主动承担后果,例如表示歉意。
想想聚光灯效应,如果大家都在注重自己,忙着做自己生活中的主角,那么谁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关注你呢?换位思考一下,你会因为课上有同学外放视频对ta有负面评价吗,你会一直记得这件事吗?很大可能,你并不会在意这样一件小事。
如果一个场景或人使你感到尴尬,可以表现出来你的不适甚至愤怒,明确边界感。
了解尴尬的来源,是在意他人的评价吗?为什么在意他人的评价,是成长过程中受到的评价和规训吗?这些指责和规训来自于哪里,父母长辈或是朋辈吗?你是否内化了这些评价,产生自我约束甚至低价值感?那么,那些让你感到不安和低价值感的评估和准则还需要遵守吗?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一步步推断并了解自我的方式。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秉承“只要尴尬的不是我,尴尬的就是别人”的理念,勇敢展现真实自我,无所畏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701 测试
立即测试
588 测试
免费测试
475 测试
免费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215 测试
立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