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作者:解心在线 2022-06-28 09:07:18 成长心理

你摸了摸下巴新长出来的痘,打开了百度搜索。

你点开词条一查,这词条没有形容,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面目狰狞的病症。横竖睡不着,你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屏写的都是“命不久矣”!

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你看着屏幕里的文字,鸡皮疙瘩爬上胳膊。

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不管症状再像,确诊需要医学影像和化验活检

你焦虑地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浑浑噩噩地躺在床上拉过被子。

然后睡了过去。

为什么我们会轻易被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影响,导致焦虑产生?

当你开始盲目相信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句slogan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导致我们习惯性地“有问题找度娘”。而当我们身体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症状或者情况时,百度也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但是,百度出来的结果往往让我们感到异常焦虑。无论是什么“毛病”,百度都可能给出异常凶险可怕的结果,似乎我们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但!真相只有一个!在百度搜索时,我们接收到的是纷繁杂乱的信息。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维会习惯性地拐向一些认知误区,导致我们轻易相信了百度下的“病危通知书”。

小数法则

小数法则是指,人们将一个群体中一小部分人发生某件事的概率看成该事件在这一整个群体中的发生概率[1],是一种信息获取上的偏差。

比如“浑身疼痛→得了淋巴癌”便是“百度看病,癌症起步”的经典案例。

确实,我们并不否认淋巴癌的症状确实包括浑身疼痛。

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可能,你忽视了乳酸大军,跳过了风湿性关节炎,没注意糖尿病并发症和功能性疼痛,一步跳到了结局——咱们就是说,有没有可能,相比于上面提及的症状来说,你得淋巴癌的概率其实非常非常小呢?

在不了解某个领域或专业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留意某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并希望由这个单一特征直接推断出结果,而不会去思考这个突出的特征放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概率。

“小数法则”的实质是一种直觉思维。其优势在于,当面对不确定事件时,人们可以利用直觉思维来快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迅速推导出结果。

但代价是,有些情况下这样的迅速判断会产生严重偏差。就像百度看病一样,人们会将很小一部分人得淋巴癌的小概率事件扩大到整个群体中,并以此猜测自己也已“无药可救”。直觉思维的劣势便在此:它让我们忽略了信息来源的样本范围,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即没有考虑到这件事是小概率事件还是普遍性事件。

认知吝啬

“认知吝啬” (cognitivemiserliness) 是指我们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时候,常常试图去掉自认为繁琐而无关紧要的信息来节省获取信息所需要的能量。这是因为,我们对信息并不是全盘接收的,而是需要先通过大脑的加工,让信息以我们习惯的方式融入自身所熟悉的知识体系。

在小潮院长的视频里有这样一个游戏,即A带着耳罩,通过口型辨认B所传递的消息。

A:“女娲!”

B:“啥?你妈?”

在这个小游戏中,“女娲”是B用口型提供的原始信息,但戴着耳罩的A并不能完全接收,而是只接收了“n”和“a”的音,并由此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了由“n”和“a”组成的最熟悉的词——“你妈”,从而试图节省通过辨认口型费劲地获取信息的能量。

利用「认知吝啬」原理,这段对话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你妈”的诞生原因:

答题者简单匹配了“n”和“a”的组合与“你妈”,认为具有相似性,因此轻易得出答案[4]。这是表征性谬误,即简化了判断的标准,单纯根据与大部分群体的共同特征的相似程度而做出判断。

答题者在最初确定了“n”和“a”相关之后,根据自身最容易想到的词汇进行猜测,并且不会做出太大改动。这是定锚谬误,即人们会根据最容易到手的例子进行判断,并且很少做出进一步修改。

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是原始信息的完全复制,因此也就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反映事物的原有状态或面貌。

回到百度上的病症——

“宫颈糜烂”这个名词,乍一眼看好像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糜烂”两个字上。人们从记忆中提取出关于“糜烂”一词所代表的黏糊和恶臭,从而将这个名词简化为一种和腐烂联系在一起的重症。殊不知,宫颈糜烂的学名叫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只是单纯的上皮外翻。

「小数法则」与「认知吝啬」都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并不受个体想法的支配。在处理纷繁杂乱的信息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因此,在面对百度纷杂的搜索结果时,担心自己身患重症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学会如何化解这种焦虑。如果不能直面焦虑与担心,便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当焦虑深化成病

网络疑病(Cyberchondria)

很明显,这个词语由“网络(cyber)”和“疑病症(hupochondriasis)”组成,是指人们利用网络搜索健康相关的信息,从而产生了过度焦虑。

换句话说,网络疑病是出于对健康的困扰或焦虑,在网上过度或重复搜索和健康相关的信息,结果扩大了这种困扰和焦虑的症状。也就是说,这种因为搜索健康相关信息导致的情绪波动起伏,已经跨入了病症的范围。

或许是因为不能忍受网络上模糊信息带来的不确定性[7],或许是过分简单化甚至故意误导的信息来源把人们的注意引向更为严重的疾病,网络上的信息人为夸大了患有这些重病的概率,最终导致焦虑的产生。

如何缓解对网络上健康信息的焦虑?

恭喜你,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在对抗杂乱健康信息带来的焦虑!

如何识别健康信息的真伪,如何评估健康信息的作用,如何对待健康信息带来的情绪波动……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主动学习[9]。了解认知吝啬、小数法则等思维捷径的存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接收网络上的类似信息时多斟酌思考一下。

若你仍然会因为网络信息而对自身的健康感到焦虑,可以尝试使用森田疗法[10]。森田疗法认为,对于负面情绪,如果你想要抵抗它,它就会以相同的力量将情绪反弹回来。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情绪,因此单纯靠意志来抵抗负面情绪的影响是难以奏效的[11],只会落入“关注——烦恼——更关注——更烦恼”的怪圈。因此,森田疗法的核心思想便是“顺其自然”,说直白一点就是“开摆”(划掉)。

当然,如果这样的想法已经开始影响你的生活,那么心理咨询是必要的。

适当的对健康的关心是必要的,但像网络疑病症可能代表着日益增加的公共健康负担[12]一样,过度的焦虑不仅对健康无益,甚至会主动把自己甚至身边人推进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深渊。

百度是一个便利且功能强大的搜索平台,但是丰富的信息就意味着杂乱的信息。

如何意识到思维上已经习惯了的捷径,如何规避捷径指向的偏差,如何在纷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有自身、不任由信息的浪潮把自己随便冲到哪里,是当下的我们无法避免也不可避免的问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