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解心在线 2022-11-04 08:19:37 人际心理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共情能力过强”

在看电影电视,以及阅读时,你似乎总是“入戏太深”,久久不能从别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脱离出来。感受到里面人物的痛苦,就会忍不住落泪,即使他们并未落泪,甚至在积极抗争。

在人际交往中,你是不是总是能够注意到很多他人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

比如,在向他人求助、邀约时,对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被你捕捉,然后你就开始在脑中对对方的反应作出种种解读——Ta这么久不回我是不愿意吗?是在想怎么拒绝我吗?Ta不怎么热情是不是觉得我太主动了?

你是不是对他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

“共情”能力太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旦身边的人情绪有丝毫的不对,你都能够迅速察觉到,尤其是像悲伤、愤怒、失望这样的负面情绪。你能够在对方沉默时感觉到他们平静表象下暗自汹涌的情绪,即使对方嘴上说着“没事”。

你是不是常常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老好人的角色?

由于对他人的情绪太过敏感,所以你总是试图确保周围每个人都开心,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取悦别人,获得满足感。可能你也了解到自己的这种性格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却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也许你认为这是一种“共情”能力强的体现,但有时也会烦恼过多情绪对你的干扰,该如何正确认识呢?

 1

心理学中称这类人群为高敏感人群(HSP),这一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 Elaine Aron (1996) 创造,她和丈夫设计了高敏感量表 (HSPS),并利用此问卷测试,发现HSP人群占人口的比例为15-20%,改编量表后测得HSP人群占人口的比例为 30%。

在心理术语中HSP 和 SPS (感觉加工敏感性) 经常被互换使用。后来的研究中,Aron 将 HSP 性状分为四类。

(1)深度处理

HSP 人群处理各种信息会比旁人更加深入,同时也需要花更长时间来做一个决定。

你考虑的太多,无法立刻做出决定,也让旁人认为你是一个反应力较慢的人

(2)过度兴奋

HSP人群会比别人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包括情绪、周遭环境的噪音、以及味道等。

这个特质在特定情况下是有益处的,但这也会导致一个人过度兴奋,或患上慢性压力。

(3)情绪强度或者同理心

HSP人群会比常人体会到更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这会让人表现得更具有同理心,但同时过于激烈的情感让人容易疲劳。

(4)感官敏感性

HSP人群会注意到环境中常人不会注意的微小刺激,这能够帮助远离一些不可见的危险元素。

但是对食物、药品、疼痛、噪音和光线的过度敏感,也造成了一些困扰。

 2

Aron对于HSP的原始定义为与生俱来、遗传、和第二代。但家庭的因素也不可忽视,这两种类型的家庭环境,与情绪敏感密不可分:

1. 在家庭中,照料者的情绪极不稳定且难以预测,会将自己强烈的情绪发泄到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身上。

例如照料者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将愤怒的情绪带回家,一旦你犯了什么错误,Ta就会生气地吼:“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

这其实是照料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转移”在作用,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甚至很大可能会演化为言语或肢体暴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的惊恐,焦虑或害怕的状态,他们不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所以被迫学会对他人的情绪保持高度的敏感,因为情绪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是一个危险信号。

这种环境下习得的“过强的共情能力”并非出于对他人的关怀,而是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是一种保护机制。他们必须第一时间觉察到他人情绪细微的变化,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对的准备——这样他们才有更大的概率减少受到的伤害。

2. 在家庭中,照料者对孩子往往过于严厉,苛刻,并以极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们。

例如,原本成绩还不错的你考砸了一次,照料者会觉得你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然后直接向你表达:“你很糟糕,我很失望”。

你会因为做错了事或是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评和惩罚,却很少在表现出色时得到应有的鼓励和赞许。

临床心理学家Greg Hajcak Proudfit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以批评为主的教养方式会把孩子的大脑训练成一种“过度强调过失”的模式。

孩子逐渐内化父母对自己的苛责,相信自己正如他们评价中的那样一无是处。同时,他们会习惯把别人的情绪解读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Ta好像生气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做错了什么?”,“Ta看起来不想说话,是不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太无趣了?”

长大后,他们会变得对他人的情绪格外敏感,并把那些情绪都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为了让他人对自己满意,他们会去尽力平稳那些情绪。

成长环境有以上特点的孩子,长大后很大程度会陷入“过度卷入”模式,无法意识到别人的情绪其实可能与自己并不相关。

过度卷入指的是一种家庭成员间边界模糊的现象——成员之间过度关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绪和生活,从而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Barber & Buehler, 1996)。

在成员间过度卷入的家庭中,孩子没有学会关系中距离与尊重的重要性,不懂得再亲近的他人和自己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以至于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体现出来。

 3

你有上述的情况吗?对他人情绪的过度敏感有对你造成困扰吗?

如果有的话,那么,你可能需要正确的共情。

什么是正确的共情?

 设定合适的边界

共情需要在情绪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从悲伤、恐惧和愤怒中走出来一点,跟它们产生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距离空间里,你的想法才能对你的感受产生镇静的效果。

共情发生时,我们关注的是对方的情绪,而不要让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不管是多么亲密的亲人,伴侣还是朋友,你们也始终是独立于彼此的个体。

例如,在对方向你诉说Ta生活中的痛苦时:“这太痛苦了,告诉我该怎么办才好呢?”用思维脑来让情绪脑冷静下来,反思这种情绪的由来,从而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如果你也陷入这种情绪,那可能就会变成两人抱头痛哭了。

 “这真的与我相关吗?”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是出于害怕自己因此受到伤害,或是担心那是对自己的评价。

那么,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证实,他人的情绪可能与你无关。

例如,在聊天过程中,对方突然不回消息,你可能下意识反应是“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但你要抛开这种想法,把其他可能性列出来,等之后的聊天中与对方确认,几次强化后,这种“下意识”就会变少。

希望你能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正确的边界,正确的共情方式,收获自信的自己。

你有遇到“共情”能力过强的体验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自己别“想太多”?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社群

微信群

  •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

    加入

  •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

    请注明:昵称-地区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