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换季的时候我们就容易感冒,身体感冒是小毛病,心灵感冒可就难治了。比如压抑、抑郁、自卑、强迫、焦虑等情绪。
学会“抽离”,更理性客观的对待生活,这些情绪才不会影响你谈恋爱、搞事业、交朋友。对任何人来说,情绪管理都是一门必修课。
本期我们就针对“青少年抑郁症”谈一谈情绪管理的办法,如果你在其他方面也遇到问题,可以来面聊哦~
· 图片来源网络
全世界有着3.22亿抑郁症患者,患病率高达4.4%。仅仅中国便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患病率在3%~5%之间,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1%。在现在的中国,只有20-30%的抑郁症患者能够得到治疗。而这个数字在发达国家是80%。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这意味着高中生的重度抑郁高达十分之一以上。
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抑郁症增加,是从小学到中学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的结果。中国不仅面临着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的危机,而且面临着青少年一代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双重下降的危机。
因为最近青少年抑郁症来访激增,以及看到亲朋好友为孩子抑郁所困扰,专门出品了这篇给青少年的家长的文章,以期待“防患于未然”以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笔者作为青少年的家长,与君共勉。
01
家长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首先,家长要清楚地知道: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去了解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叫“分离个体化”。
牢记这三条: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父母怎么做比父母怎么要求孩子更重要
家庭之中,夫妻关系优先于于亲子关系
养育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不尝试把孩子“打造”成自己要的样子,甚至是自己一直梦想成为但是没有成为的样子。
这里的“过好”不是说一直要快乐,而是遇到困难可以在正常范围内发泄情绪,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样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孩子做一个正常的DEMO,孩子学到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喜怒哀乐,允许自己拥有自己的情绪自由和思维自由,也能够有正常人的道德观念和Common Sense,并明白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会发现当代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学霸父母跟学渣孩子之间的矛盾”,殊不知“学霸父母很可能是孩子的诅咒”。
根据正态分布,家族智力会呈现正态回归,智商超常的家长Most Likely不会有智商超常的孩子,爱因斯坦的孩子也的确都挺惨的(虽然智力上没毛病)。学霸父母们,请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打破这个诅咒。
所以当父母生气于“这个娃怎么这么笨”的时候,请扪心自问:
孩子是自愿来的么?
不是,是你把人家生下来的。
你把人家弄来了,你能做的是陪伴孩子一段,幸运的话,他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并对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甘之如饴。
但,请尽量克制自己,不要做“雪上加霜”的事。
·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很不幸,孩子有了疾病,那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医,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及时自救,也不要把所有的错都揽到自己身上,有时候,恰恰就是生命中必经的挫折,早一点、晚一点而已。这是一段旅程,既然如此,那就一起欣赏这段旅程的风景。
02
一旦出了问题,要回溯原生家庭
有人会质疑:为什么xxx的妈妈这样吼孩子,孩子一样很出色?
没出问题很好,但是一旦出了问题,那对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是100%的灾难。我们就要回溯过去的每一件大事小事。
虽然病来如山倒,但是病来之前一定有无数个小事在积累。病去如抽丝,原生家庭的致病可能是十年带来的,那么化解这个冲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但是也不要害怕,如果家人和孩子能够正确对待,用对的方式去处理,那将是事半功倍的。
· 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在做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的时候,发现70%的来电在第一次通话中,就会将自己现在的情绪问题或者现实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
我一方面惊讶于心理学的普及比较到位(当然能知道援助热线的人一定会尽一切方法自救,学习了相关知识),一方面是验证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之大,所以才有一句话,“童年决定一生的剧本”。
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如果孩子真的是妈妈吼的时候才能有更好地表现,那究竟是慑于母亲大人的淫威不得不从,还是习惯于在高压下出成绩?
如果是前者,那么母亲要一直吼下去甚至层层升级么,你希望孩子以后是被老板吼着工作的么?如果是后者,高压会导致焦虑等一系列身心疾病,没有人能一直忍受高压,对吧?
你希望你自己怎么被对待,就请怎样对待孩子。
· 图片来源网络
03
不做追求完美的父母,
做60分的父母
控制欲强的母亲容易培养出谨小慎微、亦步亦趋的孩子(也有可能到了某个阶段忽然走向反面),大大咧咧的母亲往往容易养出阳光能干的孩子。
《曾奇峰的心理课》(一本非常易读的心理学入门之作,如果你想更了解自己,建议入手)里写道,“追求完美的本质是无法承认人格的弱小,或者说,无法承受缺憾带来的屈辱感”。
孩子抑郁了,如果母亲是控制且追求完美的,那往往是孩子在对抗妈妈的控制。
完美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追求完美是不信任自己又要强撑着要求下一代继续“愚公移山”,将这个拧巴的诅咒用言传身教的方式“遗传”给了下一代。
如果父母把一切都做好、摆给孩子了,那让孩子做什么呢?孩子的创造性怎么发展?孩子的试错在哪里?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孩子刚刚吃饭的时候弄得满身都是,如果此时选择一直喂饭,那么孩子自己吃饭的时间将会被推后,并且很容易陷入一种“我无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无能为力中。
· 图片来源网络
母亲跟孩子太过亲近,会呈现一种“共生”关系,这会使得青春期尤为艰难,特别男孩子,有可能会陷入对母亲“俄狄浦斯”的情结,如果男孩子是肥胖的,那可能是通过肥胖来混淆自己的性别,使得自己在母亲面前减少作为男性的特征,避免陷入“弑父娶母”的伦理难题。
怎么办?
父亲应该支棱起来,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父亲跟母亲多多去玩,男孩子就可以从外面寻找自己的青春。同时,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父亲的陪伴可以多给家庭带来稳定、理性、阳刚的气概,这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和力量的源泉。
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单亲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为自己赢得“女汉子”称号的同时,孩子一样也可以阳光、能干。所以没有定式的家庭形式,而在于是否可以创造一个稳定的空间,让孩子安全地、自由地成长。
· 图片来源网络
04
无条件信任孩子
世界很卷,墙内很卷,墙外也一样卷,用心理学的“黑话”来说,可以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焦虑”的广泛传递,可能代际传,可能地区传。
在当代卷字当头的氛围下,家长能为孩子做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用你的焦虑去影响孩子。
克制住你的焦虑,忍住!
焦虑的家长普遍有一种非常惊人的“预见透视”能力,就是一眼望到老,还都不是啥好事儿。比如:
孩子考了一次59,以后只能扫大街了;
孩子顶了一次嘴,以后会把我扔到大街吧;
孩子玩了一下游戏,以后肯定高度近视;
孩子跟隔壁班异性同学一起走,一眼看到孩子早恋成绩一落千丈。
这是“糟糕至极”逻辑,可能来源于,期待太高,无法承受失败,所以要一再预演,仿佛可以脱敏。
· 图片来源网络
你要相信,你所担忧的事情,99%都不会成真。
即便成真,又如何?
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了么,你就不爱他了么?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YES,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还有救。
你要相信,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养育的孩子大概率也是一个正常人。即便偶尔有这样那样的不正常行为,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跟你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不同。
当然,这不是说你不能期待孩子可以实现阶级飞跃,只是说,那是你的期待,不是他的。求人不如求己,你过得自如安在,孩子也更可能是自如安在。
如果你无法信任孩子,可能是你无法信任自己。
请牢记:信任,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图片来源网络
你相信他可以,并赋能给他,孩子潜意识就会相信自己“可以”,参考那个著名的实验,跟一帮普通的孩子说“你们是天赋过人的”,多年后这些孩子比对照组的孩子更成功,期许的力量,就有这么惊人。
05
帮助青少年的他“成为自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要“成为自己”的那段时期,确切来讲是多个阶段。
小一点的时候,会说“我要xxx”,区分我和你,明白他自己想要什么。
青春期的时候,他是混沌的,他只知道我要成为自己,但是不知道怎样成为自己,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否定离他最近的你。
比如:
你会发现他频繁地说“不要”、“不行”等等一切以“不”打头的话,比如,你问“喝可乐么”,回答“不要”,但是过一会儿,你发现他在喝可乐。
· 图片来源网络
他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打倒你这个山头,才能建立新的、属于他的山头。父母的存在,就是要当好这个靶子,稳稳的站在那里。
我们不会马上反驳:如果一刺激马上就反应,可能会让他陷入这种激怒你的游戏中乐此不疲。
我们不会马上指出:你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刺伤他的自尊并没有什么好处,不需要用我们过来人的居高临下去揭露他。
我们不会轻易被打倒:我们坚定、我们有韧性。我们选择性地反应,我们鼓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制止他们不礼貌地用语、不合理的言辞。
·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身体力行的做出DEMO给他们看,成年人会如何应对挑战。这或许会更有效。
06
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症
第一,寻求专业的帮助
不要讳疾忌医。抑郁症是病,像感冒一样,呈现出“三低三自三无”:
三低:情绪低落、思维减少、活力降低
三自:自责、自罪、自杀
三无:无望、无助、无意义(以及:无能、无力、无趣)
第二,理解他,无条件地共情他、理解他。
如果你说,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候,那么请你去了解他,将自己设身处地去想象。
你可以去问他,但不一定能得到回应,重要的是,你表达了对想理解他而作出的尝试,以及不断地努力。这个努力、这个尝试很重要。不要怕他会被Push得更远,去说明你的努力,并询问他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理解他。
有一位来访者曾说,真正打动他的,是看到对方在不断向他走近的努力。
如果你用“代沟”来解释你对他的不理解,那是你在偷懒,谁不是从小长到大的呢?你没有厌学不想写作业的时候么、你没有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么、你没有在脑子里面想过“这个坎我过不去,是不是我消失了对谁都好”的时候么?
一定有。
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等待。
如果十分不幸,那扇门关上了,那我们不得不用更长地等待。等不到怎么办?不会的。
实在不行,你还可以砸门么不是,但是在那之前,可能孩子也在等,看你有多大耐心。
千万别陷入那个砸门的陷阱。
第四,建立沟通的渠道。
沟通的渠道可以有很多种。寻找孩子有兴趣、能接受的那一种,一定不是侵入性的,即:不要打扰原先的安全状态,但是要建立这座沟通的桥,可以是纸条信件,也可以是每天谈谈自己,也可以是家庭聚餐,甚至是可以看同一本书,听同一个节目,打同一个游戏。
做这些的时候要寻求对方的同意,如果没有不同意,可以先做一段时间看看。如果他不同意,他会用他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如果暂时被无视了,也没关系。
这是一件考验智力和耐力的事情。
慢慢来,反正急也急不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微信群
最新测试
673 测试
立即测试
1891 测试
立即测试
644 测试
免费测试
475 测试
立即测试
701 测试
立即测试